找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宣政院

宣政院

元代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和吐蕃军政的中央机构。世祖至元元年(1264),始置总制院。二十五年,因唐制吐蕃(今西藏)来朝见于宣政殿,故改名宣政院。以帝师总领其事。下设院使(秩从一品)、同知、副使、佥院、同佥、院判、参议、经历等官。于所辖吐蕃地分置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下设安抚司、招讨司、万户府等机构。院使以下重要官员均由帝师或宣政院举荐,朝廷任命,僧俗并用,军民通摄。遇吐蕃有大事,则置行宣政院办理,有重大军事行动,则与枢密院共同议处。各地方设僧录、僧正、都纲司,总隶于宣政院。武宗至大四年(1311)罢,凡僧人诉讼,悉归有司。文宗至顺二年(1331),复于各地置广教总管府16所,以掌僧尼之政。顺帝元统二年(1334)又罢,置行宣政院于杭州,掌江浙僧政。至正二年(1342),于江浙行宣政院设崇教所,以理僧民之事。

猜你喜欢

  • 外剌歹

    即“斡亦剌”(2425页)。

  • 协卜拜

    见“噶伦”(2498页)。

  • 段智兴

    ?—1200宋代云南大理国(后理国)第十八世国王。一作段正智。白族。大理人。※段正兴(段义长)子。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父禅位为僧,遂继王位,仍由“中国公”高寿昌主政事。翌年改元利贞,遣李观音得

  • 也鲁河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正统(1436—1449)后所设。《满洲源流考》将此卫与永乐六年(1408)三月所设牙鲁卫同作雅鲁河卫。

  • 九松

    ?—1868清咸丰年间苗族起义首领。贵州凯塘(今凯棠)人。苗族。家贫,少习武功,素有“百人敌”之称。咸丰(1851—1861)初,受白莲教和太平天国革命影响,与苗民※高禾组织台拱、黎平、古州(今榕江)

  • 劳章扎布

    ?—1771清代卫拉特蒙古土尔扈特部贵族。其六世祖额济内泰什为※和鄂尔勒克堂弟。明末,因祖辈未随从西迁额济勒河(今伏尔加河)流域,留牧伊犁境内,故为准噶尔属台吉。乾隆二十年(1755)、二十二年(17

  • 天辅皇帝

    见“耶律隆绪”(1320页)。

  • 高欢

    496—547北魏、东魏大臣,北齐奠基者。一名贺六浑。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祖父高谧仕魏官至侍御史,坐法徙居怀朔镇(今内蒙古包头东北)。累世居北边,为鲜卑化汉人,俗同鲜卑。一说其先为高丽人或鲜卑人。

  • 阿克尼

    西夏职官名称之汉译名。宋代史籍记载的西夏遣宋使臣官名。一译作阿泥、昂聂。如史载宋熙宁四年(1071)九月,西夏派遣使臣阿克尼威明科荣等赴宋朝进贡,表乞绥州城。后世称“蕃官名号”,其西夏职官品位不详。

  • 德木楚克

    ①(?—1725)清代蒙古王公。阿巴噶部人。博尔济吉特氏。元太祖※成吉思汗异母弟※别里古台后裔,郡王沙克沙僧格次子。初授二等台吉。康熙二十九年(1690),从清军征准噶尔部噶尔丹于乌兰布通(今内蒙古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