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关帝庙碑
碑铭。清驻藏官员关于修建关帝庙的碑刻。拉萨有关帝庙2。一建于拉萨郊外札什城南驻藏大臣衙门前,并立碑,后因衙署易址,庙毁,碑移大昭寺。及驻藏大臣和琳赴任,复重葺庙宇,撰文立碑为记。乾隆五十七年(1792),大学士福康安领兵击败廓尔喀,回师拉萨,以王师所向克捷,胥出“关圣帝君默佑”,又在磨盘山顶建新庙,撰文立碑。和琳、福康安两碑文皆着重记述清军击退廓尔喀军,直驱其王都纳降经过,兼述其祝颂关圣帝君的献词。两碑皆为研究廓尔喀军侵藏的旁证资料。
碑铭。清驻藏官员关于修建关帝庙的碑刻。拉萨有关帝庙2。一建于拉萨郊外札什城南驻藏大臣衙门前,并立碑,后因衙署易址,庙毁,碑移大昭寺。及驻藏大臣和琳赴任,复重葺庙宇,撰文立碑为记。乾隆五十七年(1792),大学士福康安领兵击败廓尔喀,回师拉萨,以王师所向克捷,胥出“关圣帝君默佑”,又在磨盘山顶建新庙,撰文立碑。和琳、福康安两碑文皆着重记述清军击退廓尔喀军,直驱其王都纳降经过,兼述其祝颂关圣帝君的献词。两碑皆为研究廓尔喀军侵藏的旁证资料。
见“骲箭”(2452页)。
参见“家伍”(1947页)。
?—552突厥汗国创始人。又作吐门,意为“万夫长”。阿史那氏。大叶护吐务之子。初为突厥部落首领,臣属柔然,其众充柔然锻奴(铁工)。后部落稍盛,始与西魏通商,至塞上市缯絮。西魏大统十一年(545),宇文
金陵墓名。天会十四年(1136)熙宗追谥※完颜函普子跋海为安皇帝。皇统四年(1144),号其陵墓曰建陵。原在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县白城子)附近,正隆元年(1156)迁葬于大房山(今北京房山)。
官名。州同知为知州的佐贰,明代亦在云南、贵州、广西等少数民族地区部分土州置此官,以当地首领为之,秩从六品。颁给敕书、铜印,赐以冠带。为中央朝廷守疆土,抚土民,修职贡,交租赋,听征调。其考核、承袭、升降
古水名。今一般认为即今牡丹江(旧说为牡丹江上游之勒福成河,或说鄂穆和罗河,亦说辽宁铁岭县南60里之懿路河)。“奥娄”,一说是靺鞨语,指称忽汗河(今牡丹江在隋唐时的名称)。史记迁居唐营州(今辽宁朝阳市)
见“希滩河卫”(1102页)。
高车姓氏。本漠北高车一部落。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述:“斛斯氏其先居广漠,代袭莫弗大人,号斛斯部”。归北魏后以部名为氏。原作斛粟氏,后改斛斯氏。初居于代北(今山西恒山及河北小五台山以北地区)
?—1756清代新疆伊斯兰教黑山派和卓。又译札干和卓。原名雅库布。维吾尔族。叶尔羌(今莎车)人。黑山派首领※达尼雅尔和卓长子。雍正八年(1730)左右,被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策零授为叶尔羌阿奇木伯克。噶
书名。亦名《华阳国记》。东晋常璩(字道将,蜀郡江原即今四川崇庆人)撰。凡12卷,附属1卷。书成于永和十年(354)。宋以后刻本渐多,现存本以明嘉靖张佳胤刊本和刘大昌刊本为最早,《四部丛刊》、《四部备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