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桑孔语

桑孔语

我国自称桑孔的哈尼族使用的一种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境内的部分村寨,使用人口约2000左右。以景洪县的桑孔语为例。语音特点:有24个单辅音。塞音、塞擦音分清、清送气两套,浊塞音均带同部位的鼻冠;塞擦音有舌尖前、舌面前两套;有小舌部位塞音,无唇齿音。双唇部位的塞音和鼻音可以腭化。有3个由同部位鼻冠与浊塞音结合的复辅音,有1个由同部位鼻冠与腭化的双唇音结合的复辅音。单元音有18个,分普通元音和紧元音两套各9个,紧元音只出现在单元音上。有2个前响复元音,由主要元音加i、u韵尾构成。有m、n、和p、t、k 6个节尾辅音,其中塞音尾主要出现在傣语借词中。有4个声调,其中高升调主要用来拼写汉语和傣语借词。语法特点有:形态不丰富,虚词和语序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词类有名词、数词、量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11类。名词有复数语法形式,用在名词后加后缀表示。量词较丰富,可单独和名词结合表示“一”量。量词和数词结合使用时,其词序是量词在前,数词在后。人称代词有单数、双数和多数,多数第一人称有包括式和排除式的区别。单数人称代词有格语法范畴,分主格、领格和宾格,用代词的声调变化和加助词的方式表达。动词有体、式语法范畴。体有将行、现行、已行3种,用在动词后加助词的方式表示。表体的助词可兼表人称,第一人称和第二、三人称的区别。无“数”的区别。式有陈述、祈使和疑问等3类,均用在动词后加助词的方式表达。存在动词有类别范畴。动词有使动形式,在动词后加虚化动词表示。形容词有前缀,但使用得不很广泛。形容词有丰富的表示生动化的后缀,后缀与词根之间语音上有谐音现象。形容词可以重叠,重叠后表示程度加深。结构助词较丰富,有受动、领属、处所、从由、补充等类。句子的基本语序为主—宾—谓。名词、代词作定语放在中心词前,形容词、数量词作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状语在谓语前面。词汇特点有:单音节词及由单音节合成的复合词占词汇的大多数,多音节的单纯词不丰富。复合构词的方式有主谓、动宾、并列、偏正等类。派生构词也较能产,加前缀、后缀的方式都有。借词主要来源于傣语和汉语,特别受傣语的影响较大。

猜你喜欢

  • 开山抚番

    清代台湾开发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清代在台湾“理番”方针的一大改变。清政府统一台湾后,对内山高山族地区长期采取隔离封锁政策。同治十三年(1874),钦差大臣沈葆桢鉴于日本侵略者对台湾的觊觎和不断入侵,向

  • 蒙哥铁木

    见“忙哥帖木儿”(881页)。

  • 健锐营

    清代演练攻坚战术的旗营。乾隆十四年(1749),高宗弘历命出征金川凯旋的前锋、护军计千兵设立专营,以驻京城西北郊香山,令习云梯及火器等项攻碉破城技术。十八年(1753),又从八旗满洲、蒙古内选调※马甲

  • 四朗多布结

    清代西藏地方官员。藏族。原为前藏四品代本。曾任驻瞻对官员。光绪二十八年(1902),补授噶伦,翌年,因办事乖戾革职。三十二年(1906),噶勒丹池巴罗布藏坚参呈称,其尚袭有乾隆帝赐予其祖先的札萨克台吉

  • 摩凌阿鄂伦春

    清代对编入布特哈八旗充当骑兵之鄂伦春人的称呼。一作摩凌阿俄伦春。“摩凌阿”,满语,意为“马上”或“骑马的”。鄂伦春族于清初臣服清王朝,后因沙俄侵略大部分由黑龙江北迁居嫩江流域,清廷将其分编佐领入旗籍,

  • 萨满

    我国阿尔泰语系满洲一通古斯语族各民族对其原始巫师的称呼,萨满教亦由此而名。同一语系不同语族中的称呼各不相同,突厥语族称“喀木”、 “巴克西”或“奥云”;蒙古人称其男萨满为“博”、女萨满为“奥德根”;达

  • 军主

    官名。南北朝时统率一军之主将之称。隋唐以后不称。宋代蕃兵中大首领称都军主,百帐以上称军主,其次为副军主。西夏建国前李继迁、李德明时期均设此职。

  • 敌隐

    见“耶律唐古”(1318页)。

  • 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

    清代喀尔喀蒙古最大转世活佛。佛教传说,有十五位先世(详哲布尊丹巴先世源流)。第十五位先世即达拉那达(亦译多罗那达),为觉囊派高僧,受西藏诸活佛派遣,至蒙古掌教,由第四世达赖喇嘛授予“大慈迈达哩胡土克图

  • 顺圣元妃

    见“萧耨斤”(2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