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

佤语音译,意为“寨子”或“地方”。解放前云南西盟佤族地区对村寨的称呼。最早可能是指氏族公社的聚居地,后来随着氏族公社的解体,逐渐演变为地缘性村寨,每个村寨大多住有不同姓氏,已不是以血缘为纽带的整体。大的村寨为三四百户,小的也有数十户。各有固定的范围,共同的社会和宗教活动,如每年的“做水鬼”、“拉木鼓”、“砍牛尾巴”、“猎头祭谷”等等,都以寨为单位举行。村寨头人称“窝朗”,负责管理寨中一切事务。到解放前夕,大部分可耕土地已为各户私有,但还保留部分村寨公有地。

猜你喜欢

  • 福河卫

    见“弗河卫”(670页)。

  • 西克辛佛教寺院

    又称锡克沁千佛洞、焉耆明屋。“明屋,”维吾尔语意为“千间房”。为古焉耆国的佛教遗址。位于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西南42公里处。分南北两区。大殿、佛塔、僧房均为土坯建筑,均已颓圮。出土大量佛头像、壁画残片

  • 教门三忠墓

    中国伊斯兰教古墓之一。在广州市流花桥北。乃南明四卫指挥使羽凤麒,撒之俘,马成祖等三回民将领之墓。顺治七年(1650) 3人守城抗击清军被围困,不屈而死。当地回民收葬于此。题曰“先贤古墓”。回民称三忠为

  • 福咸

    ?—1860清朝大臣。蒙古正红旗人。乌齐格里氏。文华殿大学士倭仁子。道光三十年(1850),由贡生分发河南,以知县用。咸丰三年(1853),以守城出力,由巡抚陆应谷奏保,赏知县衔。四年,以直隶州知州在

  • 马加

    夫余国的官号。详见“加”(641页)。

  • 师公舞

    亦名跳神。原系壮族师公做“道场”时的舞蹈,今改进为壮族民间舞蹈艺术。流行于广西河池、南丹、宜山、来宾、柳江、鹿寨、融安、贵县、邕宁、武鸣等地。相传起源于唐代。宋代名闻京师的桂林傩舞,乃其前身。表演者1

  • 干脱总

    见“恩拉达卜”(1870页)。

  • 枢密直学士

    见“密学”(2122页)。

  • 开元路

    元地方政区名。蒙古汗国于金哀宗天兴二年(元太宗五年,1233)灭东夏国后,于乙未年(1235)立开元、南京两万户府。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将两万户府更属辽阳路总管府,二十三年改置开元路(一说金末蒲

  • 南海甘蕉蒲氏家谱

    回族族谱名。初辑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由蒲氏之八世孙蒲携南与其子孙共同编修。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咸丰五年(1855)、光绪七年(1881)、三十三年(1907)五次重修。1913年付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