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沙俄霸占伊犁

沙俄霸占伊犁

帝国主义侵华罪行之一。清同治三年(1864),伊犁各族人民因不满清朝政府统治,举行起义,次年攻取惠远等城。沙皇政府乘伊犁局势混乱,于七年(1868),派兵进驻巴克图、博罗呼济尔和特克斯河上游,侵袭博尔塔拉北部哈布塔盖卡伦和伊犁西境春济卡伦等地。并要求伊犁苏丹允许俄商“自由出入”伊犁,交还从俄占区逃出的中国哈萨克族牧民。伊犁苏丹坚决拒绝,并对其多次入侵提出抗议。九年(1870)五月,因沙俄“猎户”数人非法侵入特克斯地区被俘杀,沙俄政府恣意扩大事态。土耳克斯坦总督考夫曼命七河省省长兼司令科帕尔斯基出兵夺占进入伊犁交通要道穆扎尔特山口、赛里木湖和博尔塔拉一带。次年三月二十六日,借口哈萨克阿勒班部首领塔札别克率众逃往伊犁为由,分两路武装入侵:沿伊犁河北东犯马扎尔;进攻伊犁河南的克特缅山口。伊犁各族人民奋起反抗,于克特缅村、清水河子等地痛击侵略者,因力量悬殊失败。五月十四日,俄军夺取绥定城。继向巴彦岱进军。伊犁苏丹艾拉汗投敌,并亲自引导俄军进入宁远城(今伊宁)。俄军占领伊犁两月后,始将情况转告清朝政府总理衙门,佯装催促清廷前往接收。当清政府遣伊犁将军荣全抵塔城时前往接收,沙俄又制造借口,蓄意拖延,企图长期霸占,并与侵入南疆地区之阿古柏反动政权相勾结。在其占领伊犁期间,沙俄将伊犁原有行政建置全部废除,令少校一名,充当最高军政长官;又于宁远、博罗布尔噶苏、海努克和绥定,分设俄官4名管理,将其划归七河省;派遣大批军队驻屯,对伊犁各族进行残酷镇压和掠夺。为强化统治,还强迫各族改换居地,不准互相往来,限制和阻挠清政府派官员进入伊犁地区。光绪元年(1875),清廷为驱逐阿古柏势力出新疆,命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统兵西征。清政府的行动,使沙俄殖民者深为恐慌,暗中派人为阿古柏撑腰。三年(1877),阿古柏败亡,清廷要求俄国交还伊犁,并于第二年遣崇厚到俄国交涉。崇厚在沙俄压力和讹诈下,擅自在沙俄泡制的《里瓦几亚条约》上签字。按照条约,俄国在归还伊犁时,中国须将霍尔果斯河西特克斯河流域及斋桑湖东、哈巴河等地大片领土割给俄国;赔偿兵费500万卢布(合白银280万两);开放松花江,准俄商航行至吉林伯都讷贸易,俄国商人在新疆蒙古享有免税贸易权利。清朝政府鉴于全国人民的反对,拒绝批准该条约,并于六年(1880)重派曾纪泽出使俄国进行交涉。沙俄最后迫使清朝签订《中俄伊犁条约》。依据条约,俄国虽宣布于次年将伊犁送还,但仍从中国勒索了大量赔款,攫取许多特权,割取特克斯河流域一带土地。

猜你喜欢

  • 布喇干呼图克

    成吉思汗陵(八白室)祭祀用的灵物。蒙古语音译。“布喇干”意为“貂”,“呼图克”意为“神圣”、“尊贵”、“幸福”、“吉庆”等。该灵物由貂皮和五色绢绸组成,蓬松地扎在一起。平时置于成吉思汗灵柩东西两侧。每

  • 辉南直隶厅

    地区名。位于今吉林省东南部。清宣统元年(1909)置。治所即今吉林辉南县辉南镇。辖域东西132里,南北120里。东界濛江州(今靖宇县),西及海龙府,南接柳河县,北邻磐石县。厅境沿革同※海龙府。明为海西

  • 安市

    即“安市城”(907页)。

  • 马瞻

    1612—1638清初将领。又作玛占。满族。爱新觉罗氏。清太祖※努尔哈赤孙,大贝勒※代善第六子。后金天聪元年(1627)五月,从贝勒多铎由广宁(今辽宁省北镇)出兵,转战锦州、宁远(今辽宁省兴城市),牵

  • 宁远之战

    后金与明朝的重要战役之一。明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正月十四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统后金八旗兵13万,号称20万,向明宁远城进发。二十三日,兵临城下。二十四日,攻城,与明宁远守将袁崇焕所部5万

  • 大方广佛华严经西夏文译本

    西夏译佛经。译自唐实叉难陀八十卷本。活字本,梵夹装。西夏文译者佚名。卷首西夏文题名“奉天显道耀武宣文神谋睿智制义去邪惇睦懿恭皇帝御校”,校者为西夏仁宗仁孝尊号。1917年出土于宁夏灵武县。现北京图书馆

  • 和雇

    官府强行雇佣服役的措施。源于唐、宋,金、元沿之。元代,凡递运官物或各种工役,多向民间雇佣人夫、牲畜、车、船等服役。按户等高下、田产多寡轮流承担。运费按百斤百里计价,水旱运输不同,山地平川、顺水逆流各异

  • 积利城

    参见“积利州”(1882页)。

  • 阿刺骨马

    西域名马。亦译称阿鲁骨马、阿尔古玛克马。因产于西域,故又称西马。明代土鲁番、哈密、亦力把里等地的游牧部落作为上等贡马和礼物进献明朝和东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等。俺答汗赠送第三世达赖喇嘛的礼品中亦有此马

  • 差杂

    藏语音译,意“承担支差义务的草场”。旧时西藏天然草场全部为※三大领主占有,※差巴只有对草场的使用权,且是在为领主支各种劳役、实物与货币差的前提下被领主分予的,由当地差巴个人或共同使用。也有在共同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