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白族调

白族调

白族传统民歌短调。或称白曲。以白语演唱,不同于以汉语演唱的对口山歌。有严谨的格式和韵律。最常见的格式为每首八句,分两个乐段,以“三七七五、七七七五”的形式组成,即头一句为3个音节,二、三、五、六、七句为7个字,四、八句为5个字。演唱时,以头句为调引(或称曲子头、曲名、曲姓等),八句后加上“哎咦约”、“哎咦约荷海海”等尾音。以调引为韵,共36韵,韵押在偶句的尾字上。亦有“七七七五、七七七五”“七三五、七七七五”等格式,后者韵押在奇句的尾字上。不同地区格式和曲调有所不同,通常分为大理白族调、剑川洱源白族调、洱源西山调、鹤庆西山民歌、元江白族民歌等,各地又有种种曲调,另具一格。剑川白族调以三弦伴奏,海东调以唢呐配奏过门。亦有以吹树叶伴奏者。可独唱、对唱和齐唱。唱词多即兴编制,灵活多变,妙趣横生。内容反映生产、生活、阶级斗争,更多的是抒发男女之间纯真的爱情。山间、地头、民族节日,随处可见可闻。

猜你喜欢

  • 刚多尔济

    ?—1767卫拉特蒙古杜尔伯特部台吉。绰罗斯氏。特固斯库鲁克达赖汗※车凌族子。乾隆十八年(1753)“三车凌”内附时,领千余户留准噶尔。至十九年始率众随阿睦尔撒纳、讷默库投附清廷。受命入觐,封札萨克多

  • 吐头发

    见“吐豆发”(766页)。

  • 碾伯守御千户所

    明代西北卫所名。本碾北地。成化(1465—1487)中置。治所在今青海乐都。嘉靖三十八年(1559),其地山后诸族部联合起兵反抗官军,为明廷所弹压。清雍正二年(1724),改为碾伯县。1928年改为乐

  • 盖马大山

    古山名。今朝鲜境内之狼林山脉,有说为长白山及其南支的总称,或说即长白山。汉武帝元封四年(前107)设置的玄菟郡有西盖马县,因位于山之西而得名。山以东为东沃沮地。西汉以后,此山在高句骊境。

  • 拓东节度

    唐代南诏行政机构名。为六节度之一。据《南诏德化碑》“(赞普钟)十四年(唐代宗永泰元年,即765年)春,(阁罗凤)命长男凤伽异于昆川置拓东城。”改称鄯阐府。依樊绰《云南志》则谓:“拓东城,广德二年(76

  • 腾木特克

    赫哲语音译,意为“三页板船”或“舢板船”。流行于今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赫哲族地区。出现于20世纪初。主要用于拉网、下钩捕鱼和运输木材、茅草等,载重约1200斤。制作:以直径2尺多、长2.3—2.5丈无疖的

  • 裕德

    ?—1905清朝大臣。字寿田,号少云。满洲正白旗人。喜塔腊氏。湖北巡抚崇伦之子。同治(1862—1874)年间举人,累迁员外郎上行走。光绪二年(1876)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三年,授编修。五年,充文

  • 娄很

    傈僳语音译。指横悬于江面上用以过渡的溜索。由竹篾纽结而成,直径约4至5厘米。有平溜、陡溜两种。平溜为一股,基本平直,没有倾斜度,来往均可溜渡,稍费力,一般安在江面较窄处。陡溜为两股,高低对倾,一来一往

  • 时健俟斤

    见“特健俟斤”(1874页)。

  • 阿诗玛

    彝族叙事长诗。流传于云南弥勒、路南彝族自治县、宜良、昆明市等地撒尼泼(彝族一支)民间。主要内容是讲述一位聪明美丽的姑娘阿诗玛,与胞兄阿黑一起反抗封建统治阶级强迫婚姻,经过尖锐曲折的斗争,最后取得胜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