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益过尼过俄

益过尼过俄

傈僳语音译,意为“亲人离别调”。傈僳族民歌曲调名。通常在亲人离家远行送别时送行人与被送行人之间对唱。内容为互嘱分别后注意安全、保重身体、照料好大小事务,并请神灵保佑,使全家内外无灾无患,幸福美满。

猜你喜欢

  • 翳属

    高句骊国官号。见于《北史》、《周书》、《隋书》3史本传,列为高句骊国12等级(《周书》加※“褥萨”为13级)“大官”中的第11级,位于※“褥奢”之下,※“先人”(仙人)之上,与诸官分掌内外诸事。其他正

  • 宜都郡

    古郡名。东汉建安十五年(210),刘备改临江郡置,治所在今湖北宜都县。领县4。隋开皇七年(587)废。南北朝时※宜都蛮居此。其地各族多迁至他地,与今土家族、汉族或苗族融合。

  • 段龛

    ?—357东晋时鲜卑段部首领。出于东部鲜卑,世居辽西。※段兰(段郁兰)子。父死,代领部众。乘冉闵之乱,率众南移,东据广固(今山东益都县西北),自称齐王。晋永和七年(351),以青州内附,受晋封镇北将军

  • 率宾水

    古水名。即今绥芬河。金称苏滨水,明曰恤品河。皆同音异译。绥芬河有南北二源,南源称大绥芬河,出吉林省东北部盘岭;北源名小绥芬河,出黑龙江省东南部太平岭,二源合流后称绥芬河。又东流至黑龙江省宁安县三岔口北

  • 割牲

    元朝太庙大祭时的一种礼俗。又称“割奠”。祭祀时,例由蒙古博儿赤(司厨)跪割牲肉,置于太仆卿奉侍朱漆供盘之上,酹以马乳,同时巫祝以蒙古语奉告神灵。礼毕,以割奠之余抛撒于南棂星门外。凡遇大祭,必行割奠之礼

  • 脱因

    ①元代汉语白话。为蒙古语中的汉语借词。对佛教僧人的称谓。一说“脱因”一词系为汉语“道人”的蒙古语译称。元代文献和碑铭中音译作“脱因”,义译为“和尚”、“和上”。 ②即“托音”(750页)。

  • 旗人

    清代指编入八旗组织中的人。又称旗下人。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先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创设黄、白、红、蓝4旗,继于四十三年(1615)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为统一女真族各部的行军旗色,以定所

  • 嘎吓崇拜

    旧时苗族的一种信仰。源于万物有灵崇拜。盛行于贵州雷山地区。嘎吓为苗语,无相同汉语词译其意,凯里一带汉族称其为白虎。据说嘎吓有抵挡恶鬼,保佑全寨平安,吉祥如意,不生疾病的能力。有时特别为其找一棵古树栖息

  • 十王亭

    又称八旗亭。位于沈阳故宫东路大政殿前,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其建筑布局为在大政殿前东西两侧,各依次排列亭子10座,共10亭。东侧近大政殿首列左翼王亭,余按序为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王亭;西

  • 杰龙

    ?—前103汉代匈奴相国。又作无龙。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偕匈奴王※赵安稽归附汉朝,受礼遇,封襄城侯,赐食邑400户。太初二年(前103),随浞野侯赵破奴往浚稽山(约在今蒙古国鄂洛克泊南)迎援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