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粤风

粤风

书名。瑶、壮、汉族民歌辑注。4卷。清李调元(1734—1803,字羹堂,号雨村,四川绵州、今绵阳市人,汉族)撰。为作者在粤西浔州(治今广西桂平县)督学时,闻浔江摸鱼歌受感动而采集之,后又收纳前任浔州推官吴淇所辑《粤风续九》部分内容,总勒而成。卷1辑“粤歌”(当地汉族民歌)29题共49首,附录“蛋歌”(指水上居民的民歌)3首,“沐浴歌”1首;卷2辑“徭歌”(瑶族民歌) 20首,又“徭人”“布刀歌”1首;卷3辑“俍歌”(壮族民歌)22首,又“俍人”“扇歌”(写于纸扇上的俍歌)7首,“担歌”(刻于扁担上以赠情人的俍歌)1首;卷4辑“僮歌”(壮族民歌)8首。全书共收汉、壮、瑶三族民歌111首,平列编卷,说明辑者对少数民族并无歧视之意。其中,除“粤歌”语文一致,无需注释翻译外,对瑶、壮两族民歌,均用汉字记录瑶语或壮语,并详加注释。为研究瑶族、壮族语言及文学史的重要文献。著名史学家和古籍学家顾颉刚(1893—1980)曾赞扬该书为“极大胆的创举”。有乾隆四十七年(1782)《函海》本及1927年朴社出版本(顾颉刚作序)等。

猜你喜欢

  • 折克行

    ?—1108字遵道。宋代边将。党项族。折继闵子。初仕军府。熙宁三年(1070),西夏攻环、庆2州,奉命以兵援种谔,护饷道,战于葭芦川,以功升知府州。元丰四年(1081)率部落兵受王中正节制之五路之一河

  • 革屯运动

    苗族、土家族反屯田斗争。首发于湘西永绥(治今花垣),后延及乾城(治今吉首)。1935年连年遭灾,屯租无出,军阀陈渠珍又派督征人员和屯务军催征当年冬粮和第二年租谷。群众被迫奋起抗租。永绥屯务军指挥宋濂泉

  • 杨轨

    ?—400十六国时期后凉大臣。略阳(治今甘肃秦安东南)氐人。吕光时为后凉后将军,镇守西平(今青海西宁)。曾以扬武将军职随吕纂征伐西秦等。东晋隆安元年(397),被郭黁、张捷等推为盟主反后凉,自称大将军

  • 高山族收获祭

    台湾高山族传统的农事祭仪。通常分为摘穗祭和报谢祭两段举行。各地祭仪不一,如曹人称收获祭为“冒卡瑶”,祭仪开始第一天先斋戒,第二天禁外宿,第三天洗涤衣服、器具,第四天携带酒、肉、糕等祭品至田间祭粟神并摘

  • 牛踩田

    海南岛黎族一种原始的水田耕作方法。据《黎岐纪闻》载,清道光年间(1821—1850)一些黎族地区仍“不识耕种法,亦无外间农具。春耕时,用群牛践地,践成泥,撒种其上”。解放前许多黎族村寨在耕作深土田或水

  • 褚连祥

    1889—1947近代名厨师。又名褚祥。北京牛街人。回族。幼家贫,拜牛街厨行杨华亭门下学习烹饪。聪颖好学,因以成名。清宣统元年(1909),入清宫御膳房,烹制清真菜,技术精进。1914年到北洋政府总统

  • 呼伦布雨尔

    见“呼伦贝尔”(1390页)。

  • 排见

    毛南族民间的一种叙事歌。流行于今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为七言双句,构成若干章节;上句末字与下句中字或首字押腰韵或头韵;双句末字押脚韵。由单人演唱,主要叙述一个故事或某件事物的发展过程或片断等。如《谭氏

  • 胡什奇部

    清代布鲁特(柯尔克孜)部落名。又译崇巴噶什部。乾隆二十四年(1759)归附清朝。二十八年(1763),首领瓦勒比以其辖地供牧放官厂牲畜,并悉心经理牧群,获四品顶带。在喀什噶尔城(今新疆喀什)东北200

  • 大军机

    清军机处的头等职官。“军机大臣”的俗称,亦称“枢臣”。雍正八年(1730,一说七年,亦说十年)设立军机处,调用亲近重臣辅佐皇帝综理军国大政,由满、汉大学士、六部尚书或侍郎、各省督抚等奉特旨应召入值,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