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纳夫

纳夫

布依语音译,意为“夫役田”或“劳役田”。即替※亭目当夫役以换取田地来耕作。旧时布依族部分地区残存的领主经济土地制度。流行于黔南、黔西南罗甸、望谟、安龙、贞丰等地。名称随其服役的不同而定,有伙夫田、挑水田、舂米田、割路田、柴火田、小菜田、渡户田、针线田、筷子田、班夫田、四脚马田、奶妈田、打更田、马草田、火药田、摩公田等等。受田农民在耕作期间,收获归耕者所有,不需缴纳粮谷,但必须担负与其田名称相应的夫役。担任夫役日数视其田面积多寡而定。耕者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不得转让典卖,一旦不服役,土官即将此项土地收回。

猜你喜欢

  • 吐尔阿沙

    清代新疆塔吉克族爱国者。新疆色勒库尔(今塔什库尔干)人。道光十六年(1836)十一月,随从库尔察克率众抗击浩罕列什格尔胡什伯克入侵。次年六月,乘浩罕军外出抢掠之机,率众潜入城下,活捉留守阿达那等8人,

  • 噶哈卫

    见“可河卫”(491页)、“海河卫”(1939页)、“葛卫”(2183页)。

  • 贺若敦

    521—565或569西魏、北周大臣。鲜卑贺若氏。先世为代人,后迁河南洛阳。北魏云州刺史贺若伏连孙,西魏右卫将军贺若统之子。善骑射。大统三年(537),劝父从东魏颖州归西魏。次年,与河内公独孤信被围洛

  • 会同馆

    元、明、清三朝主管接待边疆少数民族及外国使臣之机构。元至元九年(1272) (一说十三年,1276,误)十月置。前身为唐四方馆。初时置时废,不常设。元贞元年(1295),定以礼部尚书兼领馆事后,遂成定

  • 十一项和平条款

    新疆三区革命政府与国民党政府签订的条款。全称“中央政府代表与新疆暴动区域之间以和平方式解决武装冲突之条款”。1944年,在新疆伊犁、塔城、阿尔泰各族人民掀起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武装斗争,取得一系列胜利

  • 萨迦

    西藏地方萨迦法王管辖区。位于后藏日喀则西南。为西藏喇嘛教萨迦派始兴之地。元代该派势力最盛,统掌西藏政教大权,开政教合一制度之端。后为帕竹噶举派所取代,但仍保有在后藏萨迦地方的政教权势。明永乐十一年(1

  • 思的克

    清代新疆布鲁特(柯尔克孜族)首领。一译色迪克、司迪克、色的克、萨德克等。原为塔什密里克(今疏附县南)阿奇木伯克。同治三年(1864)夏,乘库车农民起义之机,举兵逐喀什噶尔白山派首领托合提马木提,宣布承

  • 忸密

    见“捕喝”(1854页)。

  • 御庄

    西夏皇室庄园名称。夏惠宗时期(1068—1086)在新占领的龛谷(今甘肃榆中县)、智固、胜如(皆在今甘肃兰州附近)等地,僻田耕种,置仓积谷。庄中筑城堡,置戍兵,用以保护仓储和监视生产劳动者。初时可能为

  • 鲜卑郭落带

    古代胡人所佩带铸镂瑞兽或神兽的带子。“鲜卑”,也称“犀毗”、“师比”,乃带钩之名,初出自东胡,战国时传入赵国等,故《楚辞·大招篇》云“小腰秀颈,若鲜卑只”。其原义似指一种瑞兽或神兽。《史记·匈奴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