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罗罗

罗罗

部分彝族的自称。由对龙、虎的图腾崇拜而来,含有龙虎精神、勇猛顽强的意思。源出唐时,乌蛮(或称东爨)系统的卢鹿部,因方音不同,出现众多写法,如:㑩㑩、倮㑩、罗落、落兰部、罗落蛮、卢鲁、鹿等。主要分布在今云南省巧家、东川、会泽县,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以西昌市为中心的一带地区。多居高山,畜牧业发达,亦农耕。男子椎髻,有摘须之俗,勇悍善战,女子披发,戴大耳环,男女皆披毡、跣足,尚巫鬼,行火葬。社会发展不平衡,解放前有的地区尚处在奴隶制发展阶段。忽必烈至元十二年(1275),在今西昌地区置罗罗斯宣慰司。时史书记载即以“罗罗”称之。明、清以来均以此作为对彝族的通称。至今黔西、广西的部分彝族仍然以此自称。后来引起反感的主要原因,是历史上反动统治阶级推行民族歧视政策,故意采用有“犭”旁的汉字以译“罗罗”之音,字面遂带有侮辱性色彩。解放后,废除了一切歧视、侮辱性的称呼和写法,统一称为彝族。参见“彝族”(2594页)。

猜你喜欢

  • 打刍戏

    朝鲜族民间传统岁时习俗。流行于延边等地区。现在,此俗已消失。刍为刍灵,亦称“处容”。据朝鲜李朝洪锡谟《东国岁时记》上元条载:“男女年值罗睺直星者,造刍灵,方言谓之处容”。其俗于正月十四日夜,扎草人,于

  • 埃也

    契丹语,一地方单位名称。为※宫卫制(斡鲁朵)下一※瓦里名。属辽圣宗兴圣宫。

  • 定安国

    辽代渤海人所建抗辽政权名。约创建于渤海亡后至东丹国南迁辽阳期间(926—928)。所在因史失载,今无定论,今一般认为其后期地域大体在今鸭绿江上游至松花江上游一带。史称其民“本马韩之种”,或说“渤海遗黎

  • 室韦

    东北古族名。北魏时始见于记载,初译作失韦。蒙古语,森林之意(一说即“喜桂图”音转,或说为“锡窝”音转)。《北史》等称其“盖契丹之类”,源出东胡;《新唐书》作“丁零后裔”;实际它包括了许多操通古斯语的部

  • 移典

    契丹语,一地方单位名称。为※宫卫制(斡鲁朵)下一※抹里(相当于“乡”,或“乡”下一级单位)名。终辽之世,共置十二宫一府,十二宫下皆设抹里。移典为天祚皇帝※永昌宫下之一抹里。

  • 莫友芝

    1811—1872清代藏书家、著作家和书法家。贵州独山人。布依族。字子偲,号邵亭,晚年号眲耳。※莫与俦子。道光三年(1823),随父到遵义府求学,五年考取秀才,十年中举。通汉、宋学,精尔雅六经、名物、

  • 赤鄂衍那

    见“石汗那”(450页)。

  • 撒米

    见“撒尼泼”(2492页)。

  • 北托不

    “托不”,契丹语。是为一地方单位※石烈(相当于“县”,或“乡”)的名称。契丹开国初,创※宫卫制(斡鲁朵),诸宫卫与部族下置石烈。北托不为※突吕不部下之一石烈。

  • 完颜雍

    1123—1189即金世宗,本名乌禄。后改名雍。女真族。完颜氏。太祖※阿骨打孙。睿宗完颜宗辅子。皇统年间(1141—1149),依宗室子例,授光禄大夫,封葛王,为兵部尚书。天德(1149—1153)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