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蒙古游牧记

蒙古游牧记

书名。清张穆撰。成书于道光十九至二十九(1839—1849)。16卷。卷1: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尔沁、扎赉特、杜尔伯特、郭尔罗斯)游牧所在;卷2:内蒙古卓索图盟(喀喇沁、土默特)游牧所在;卷3:内蒙古昭乌达盟(敖汉、奈曼、巴林、札噜特、阿噜科尔沁、翁牛特、克什克腾、喀尔喀左翼)游牧所在;卷4: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乌珠穆沁、浩齐特、苏尼特、阿巴噶、阿巴哈纳尔)游牧所在;卷5: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四子部落、茂明安、乌喇特、喀尔喀右翼)游牧所在;卷6:内蒙古伊克昭盟(鄂尔多斯)游牧所在;卷7:外蒙古喀尔喀四部总叙、外蒙古喀尔喀汗阿林盟(土谢图汗部)游牧所在;卷8:外蒙古喀尔喀齐齐尔里克盟(赛音诺颜部)游牧所在;卷9:外蒙古喀尔喀喀鲁伦巴尔和屯盟(车臣汗部)游牧所在;卷10:外蒙古喀尔喀札克必拉色钦毕都哩雅诺尔盟(札萨克图部)游牧所在;卷11:额鲁特蒙古总叙,阿拉善额鲁特蒙古游牧所在;卷12:青海额鲁特蒙古游牧所在;卷13:额鲁特蒙古乌兰固木杜尔伯特部赛音济雅哈图盟游牧所在;卷14:额鲁特蒙古新旧土尔扈特部总叙,珠勒都斯旧土尔扈特蒙古乌讷恩素珠克图盟南路游牧所在,珠勒都斯中路和硕特蒙古巴启色特启勒图盟游牧所在;卷15:和博克萨里旧土尔扈特蒙古乌讷恩素珠克图盟东路游牧所在,晶河旧土尔扈特蒙古乌讷恩素珠克图盟西路游牧所在;卷16:额济纳旧土尔扈特蒙古游牧所在,布勒罕河新土尔扈特蒙古青色特启勒图盟游牧所在,哈弼察克新和硕特蒙古游牧所在。凡各部所居舆地形胜,世系沿袭、历史沿革、牧地变迁,俱一一备述。结构严谨、详明。史料多取自《清会典》、《大清一统志》、《平定准噶尔方略》以及地方史志等权威著作。征引宏博,考订精审。因稿未竟而身先卒,其遗下部分,后由何秋涛继续加工整理、补订,历10年始成。是研究清代蒙古各部历史、地理的一部杰作。

猜你喜欢

  • 大藏经

    我国佛学典籍译著大丛书的总称。现称中华大藏经。简称藏经。有汉文、藏文、西夏文、蒙古文、满文本,主要为汉文、藏文本两种。汉文大藏经为经部、律部、论部三藏,公元6世纪前期南梁时始行编译,隋代以前称一切经,

  • 河瑞

    汉(匈奴)刘渊年号。309—310年,凡二年。

  • 布鲁

    蒙古族投掷器具。蒙古语音译,意为“投掷”。起源于1300多年前,是北方游牧、狩猎民族在狩猎中创制的工具和武器,用以狩猎和作战。平时用以锻炼身体和提高投掷技术。后来发展为蒙古族的传统运动项目。其形状如镰

  • 又称“萨都”。傣语音译,意为“头盖骨”,即“人体最高部分”,比喻至高无上。系指旧时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地区最高封建领主※召片领即车里宣慰使的嫡系亲属。是当地等级最高的贵族阶层,只有他们才有资格继承召片领即

  • 傣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汉晋时称“滇越”、“掸”或“擅”、“僚”或“鸠僚”;唐宋时称“金齿”、“黑齿”、“芒蛮”、“白衣”等;元明时“白衣”又写作“百夷”、“白夷”、“伯夷”等,清以后称“摆夷”、“摆衣”。

  • 龙头

    参见“最玛”(2221页)。

  • 汪古

    中国古代北方部落名。又作雍古、旺古、瓮古、王孤、汪古惕。属突厥语族,主要来源于沙陀突厥、回鹘余部。辽、金时散居于今内蒙古大青山以北地区。因邻近汉地,受汉族、契丹、女真影响,在蒙古各部中经济较为发展,故

  • 铁利

    见“铁骊”(1877页)。

  • 稽留斯

    东汉时北匈奴大人(一说为部落名)。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匈奴句林王为汉军所击北徙后,率部进驻三木楼山(又作沐楼山,约在今居延海北600里处),故称三木楼訾大人。章帝建初八年(公元83年),率众

  • 巴彦巴格什

    即“阿优希巴格什”(12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