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西南彝志

西南彝志

贵州彝文古籍。彝语原名《哎哺啥呃》,意为《清、浊二气的影形》。为古代彝文文史资料汇编。五十年代初从贵州省大方县陈朝光家中发现,1958年送交北京民族文化宫收藏,后由贵州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将部分译成汉文,改用今名。全书37万余彝文,400多个标题,但未署编撰者及编写年代。相传为古罗甸水西热卧地方(今贵州黔西县境)土目家的一位“慕史”(歌师),根据古代流传下来的彝文资料删削编次而成。从所载内容推测,约成书于清康熙三年(1664)吴三桂平水西,至雍正七年(1729)改土归流时期。内容包括宇宙形成、人类起源、彝族古代史、六祖谱牒、部落分布、民族及家支关系、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哲学思想和科学技术等各科。认为宇宙的两个根本要素是清、浊二气,二气的变化形成天、地、人。人之初巢居,与鸟兽同处。移居地上后,吃草籽树果,穿兽皮,男不知娶,女不知嫁,知母不知父。彝族祖先因蜀地洪水泛滥入滇,后产生六祖,分徙到川、滇、黔、桂诸地区,与临近各部有交往。记有日月星辰、风雨雷电、霜雪、春夏秋冬及12个月的变化,以鼠、牛、猫、兔、龙等十二生肖纪年月日,以五行及干支配置“八卦”方位。亦有原始人体解剖、气血脉络方面的知识,认为“清气三条路”、“浊气三条路”主管人体的气、血、营、卫。并叙及“君施令,臣断事,师祭祖”,忠孝信义,宗法制度,嫡贵庶贱等伦理道德观念以及从游猎向耕牧转化的经济状况。还收录了许多奇异的传说和民间文学,其《歌舞的起源》、《尼能的歌场》、《巧舍的歌场》、《生命气息根源的叙述》等均用五言叙事诗形式和譬喻手法,讲究排比、对偶,歌词生动优美。该书是研究彝族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

猜你喜欢

  • 台香山

    山名。位于内蒙古宁城县西部,老哈河支流黑里河南岸。清代称福峰山,俗称喇嘛洞山。主峰望儿山高1270米,山上有古代军事要塞遗址,称望儿城。主峰东边的福峰山有三块巨大的花岗岩石,阴刻朱红“福峰山”,左为蒙

  • 黎民工作委员会

    1944年初中共琼崖特委在白沙黎族地区成立的抗日工作机构。1933年以黎族首领王国兴等领导的反抗国民党迫害的黎族大起义失败后,派代表找到中共琼崖特委领导的革命队伍,要求在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抗日和反抗国民

  • 额尔德尼额尔克托克托鼐

    ?—1749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台吉。又作厄尔德尼俄尔克他克他耐。博尔济吉特氏。青海※固始汗孙※衮布长子。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父死,受命袭多罗贝勒爵。五十五年(1716),青海诸台吉定盟,分领和硕

  • 蒙古回部王公表传

    见“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1671页)。

  • 山羌

    羌部族名。又称南山羌。因居武始、洮阳(甘肃洮河上游)南山而得名。南朝宋元嘉四年(427),叛秦,西秦主乞伏炽磐遣左丞相昙达招慰武始羌,征南将军吉毗招慰洮阳诸羌,为羌所败。

  • 敌烈麻都

    契丹语官名。《辽史·国语解》称:“敌烈麻都,掌礼官。”契丹王朝置有敌烈麻都司,负责宫廷礼仪,属北面朝官。下设敌烈麻都、总知朝廷礼仪、总礼仪事等官职。凡宫廷举行大礼,如※祭山仪、※瑟瑟仪、拜陵仪、腊仪等

  • 裴岑纪功碑

    东汉碑刻。俗称“镇海碑”。顺帝永和年间(136—141)裴岑立。碑高4.3尺,宽1.8尺,镌刻文字6行,每行10字,隶书,兼有篆体韵味。内容记述作者率领敦煌郡兵在蒲类海击败匈奴呼衍王事。碑原立于巴里坤

  • 迪河斡朵群牧所

    见“诸抹”(1951页)。

  • 阿巴特

    清代新疆地名。见《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等书。《新疆识略》作阿尔巴特。《新疆图志》作阿尔巴。清朝曾在此设台站(驿站)。即今新疆库车县东二八台,又称卡什阿巴德。

  • 西藏佛教

    见“藏传佛教”(25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