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诺曷钵

诺曷钵

?—688

唐代吐谷浑可汗。又作诺贺钵、诺遏钵、诺褐拔等。慕容氏。※慕容顺子。初受封燕王。唐贞观九年(635),父为臣下所杀后,嗣立。因年幼,大臣争权,国中大乱,获唐兵部尚书侯君集兵援,始平乱。次年,请颁唐历,奉唐年号,并遣子弟赴长安入侍,受唐封河源郡王,号乌地也拔勤(勒)豆可汗。同年十二月,亲到长安朝觐,并请婚。十二年(638),因唐允其请婚,而拒吐蕃请婚,为吐蕃所怨,遭吐蕃攻,遁走青海之北。十三年,太宗以宗室女弘化公主许之,并于次年遣淮阳王道明送公主至吐谷浑。自此双方修好,屡遣使至唐朝贡。十五年,以所部丞相宣王专权,谋袭击公主,劫其奔吐蕃,惧,逃鄯善城,后获唐鄯州刺史及所部威信王援,败宣王,乱平。二十三年(649),太宗卒,刻其石像列昭陵前,后受高宗封为驸马都尉。永徽三年(652),弘化公主入朝,为其长子慕容忠请婚,高宗以会稽郡王李道恩第三女金城县主许之。龙朔三年(663),因罪臣素和贵投奔吐蕃,尽告国中虚实,遂遭吐蕃进攻,兵败,率王室及部众数千帐弃国逃唐凉州(今甘肃武威)。乾封元年(666),受唐封青海王。咸亨元年(670),唐遣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伐吐蕃失败,吐谷浑王依唐复国未遂。三年,为吐蕃所逼,由凉州徙鄯州浩门河(今青海大通河)南,再徙灵州(今宁夏灵武南)。唐于其地置安乐州后,任刺史。

猜你喜欢

  • 索卡尔瓦

    17世纪中期间隅地方部落首领。门巴族。被民众尊为“第巴”(王),辖众约3000户。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执掌西藏政教大权期间,曾派梅惹喇嘛洛卓嘉措回家乡门隅,加强对该地区政教统治,得到其有力支持。清

  • 议政王

    官名。清帝任命宗室贵族以议军国之事。天命七年(1622),太祖努尔哈赤以其子侄8人为8和硕贝勒,共议国政,是所谓八固山议政王。天聪间(1627—1635),议政贝勒(王)多达12人,以率八旗大臣,共议

  • 根登程勒拉杰

    1740—1794清代青海隆务寺高僧。藏族。出生于年都乎家。由东科·索南嘉措活佛等认定为阿旺程列之转世,由堪庆·根登嘉措受戒出家。乾隆十三年(1748),由千名僧人组成仪仗队迎至隆务寺坐床,后居塔尔寺

  • 赵安稽

    ?—前105故匈奴王。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偕相国桀龙归附汉朝,受礼遇,封昌武侯。元狩四年(前119),随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北击伊稚斜单于,增食邑300户。元封六年(前105)卒,子充国

  • 余阙

    1303—1358元代党项(唐兀)人。字廷心,一字天心。世家河西武威(今甘肃武威)。父沙剌藏卜,居官庐州(今安徽合肥),遂为庐州人。少丧父,家贫,13岁始就学。元统元年(1333)中进士,授同知泗州事

  • 开丹圣宝

    见“开圣丹宝”(215页)。

  • 赭面国

    吐蕃之别称,又称赤面国。因吐蕃妇女喜以赭色涂面,故名。藏文称作“夏森冬玛坚”,意为“食肉赤面者”,其地称“食肉赤面者之地”。此俗流传内地,唐女效仿之。白居易诗云:“元知妆梳君记起,髻椎面赭非华风”,记

  • 乌鲁木齐事宜

    书名。清嘉庆元年(1796)永保纂。全书约3万字。分疆域、山川、城池、古迹、官制、兵额、粮饷、屯田、户口、赋税、仓储、库贮、铁厂、马厂、官铺诸门。而于屯务尤详,为新疆乌鲁木齐首部方志。有嘉庆年间刻本和

  • 安多政教史

    藏文书名。全称《详论安多地区(多麦)佛教发展史海》,又简称《史海》。扎贡晓仲衮却丹巴若杰(1801—?)撰。成书于1865年(一说1833年,增补于1849及1969年)。作者甘南夏河人。5岁被确认为

  • 曲哇仁波且·洛桑旦贝坚赞

    1581—1659明末清初青海隆务寺高僧。藏族。隆务·夸木加之次子。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从曲结仁青三主出家为僧。虔信米拉日巴,长期闭门修行。二十八年(1600),由卓尼曲结桑吉坚参授具足戒。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