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达兰特哩衮之战

达兰特哩衮之战

明代东蒙古左右翼之间的一场大决战。达兰特哩衮或称达兰哈喇,亦译作答兰特里温、达兰图鲁特,直译为“七十个头”或“七十个山头”,意为多峰山。一说为内蒙古呼和浩特北大青山的蒙古语称呼,一说为伊克昭盟右翼中旗(鄂托克旗)东北42里的大蓝土禄(或作达兰土鲁池),即今鄂托克旗的达拉图鲁。成化十六年(1480),元裔巴图蒙克继汗位,称※达延汗,在其夫人满都海哈屯的协助下,西击瓦剌,清除异宗权臣和割据势力,开始了统一蒙古的活动,但遭到右翼※永谢布、※鄂尔多斯、※土默特三万户一些领主的强烈反抗。正德四年(1509),达延汗任命其次子※乌鲁斯博罗特(五路士台吉)为右翼三万户济农(亲王),企图接管右翼,结果被永谢布领主※亦不剌、鄂尔多斯领主满都赉阿固勒呼(阿尔秃厮)等谋杀,遂引发了正德五年(1510)的左右翼大决战。达延汗率左翼※察哈尔、※喀尔喀、※兀良哈三万户及科尔沁等属部向右翼三万户发起进攻,双方激战于达兰特哩衮。达延汗第三子巴尔斯博罗特(赛那剌)亦从右翼逃出,率4千勇士加入战斗。最后,达延汗以“牤牛阵”大破右翼的“弓形推车阵”,右翼或死或降,余部随亦不剌逃入青海。达延汗复任命巴尔斯博罗特为右翼三万户济农,废除异宗领主,令诸子孙分别掌管右翼三万户。此战结果,达延汗统一东蒙古各部,改变了元裔封建主和异宗封建主并立的局面,形成了达延汗子孙统治的漠南、漠北各部,又成为清代在蒙古地区设立盟旗制度的基础。

猜你喜欢

  • 血古只

    见“穴骨只”(630页)。

  • 马文良

    1912—1941革命烈士。原名尹九宫,曾有名尹志异、尹绂。辽宁海城县人。回族。1933—1934年在北京大学学习,1935年赴日本留学东京早稻田大学。曾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进步组织“读书会”。193

  • 刘子芳

    1896—1945革命烈士。字若瑞。河北孟村人。回族。幼年在沧县高小毕业,一度在军阀部队当过兵,因丧父回家务农。1923年由刘格平介绍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任团支部书记。1926年8月转入中国共产党

  • 罗打鼓羌

    明代羌族部落名。分布在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汶县北部。宋时即已存在。陇木长官司使祖先杨文贵曾随官军征讨之。宣德年间(1426—1435 ),将军陈怀、蒋贵又率兵镇压。万历元年(1573),该部羌人围茂

  • 元史译文证补

    书名。清洪钧撰。20卷。钧于光绪十三年至十六年(1887—1890)出任驻俄、德、荷、奥公使,得俄人贝勒津所译※《史集》及多桑所著《蒙古史》等,命使馆职员译为汉文,据以与汉文史料相参证,著成此书。其体

  • 解批氏

    见“高车六种”(1918页)。

  • 朱少亭

    1865—1944清末民国画家。安徽寿县人。回族。学博艺精,性情孤傲。能诗善画,尤工山水人物。曾设画馆于北京,求画者络绎不绝。不畏权贵,以亲王府扩建,侵其画馆,举白牌抗议。后因面斥军机大臣端方,被押回

  • 叉康

    门巴语音译。门巴族部分地区流行的存放骨灰的公共用房。土木结构,规模大小不等,多在村庄附近,村民集体修建。人死将其尸骨焚烧为灰烬,掺泥土拌匀,做成若干塔状,置于叉康。

  • 天全六番招讨司

    明代四川土司名。洪武六年(1373)十二月,合天全、六番二招讨司置。秩从五品。治所在今四川天全。初,以前土官高英、杨藏卜为正、副招讨。是年,高英遣子敬严等入朝贡方物,洪武帝赐以文绮、龙衣等。二十一年(

  • 甘珠尔瓦呼图克图五世

    1914—1978蒙古佛教(喇嘛教)僧人。多伦诺尔寺活佛。出生于青海安多藏区。三岁时被选定为甘珠尔瓦呼图克图四世转世灵童。入青海色尔寺。5岁开始正式学经,9岁在经师指导下专习甘珠尔经。11岁由阿旺彦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