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通事

通事

①官吏名。辽、金、元等朝皆置。契丹开国后,统治汉人日多,契汉间语言不同,风俗各异,为更好处理汉人事物,置此职官。《资治通鉴》注称:“契丹置通事以主中国人,以知华俗、通华言者为之。”史载,天显十一年(936),汉降官张砺背契丹南归被获,辽太宗责笞失职通事高唐英。后世此职似专主翻译,彭大雅《黑鞑事略》云:“译而通之,谓之通事。”周密《癸辛杂识》云:“陈说内外之言,皆立此传语之人以通其志,今北方谓之通事。”金代有省通事、诸部通事、女真通事等。大定二十年(1180)制,30月迁一重,120月出职。经一考、两考秩八品,三考者从七品。元代,诸衙署皆设此职,蒙古语称“怯里马赤”,参见该条(1501页)。 ②清代在台湾高山族地区代理“番社”办纳“番饷”及课派差役之人。所设始自明郑时代,清统一台湾后仍予沿习。郑成功时代是否为官设,失考。清代多由官府谕充,亦有少数为“番社”自雇。清时通常一社有一通事,亦有兼管数社者。多由精通当地语言之汉人担任,由官府给以信牌,每年予以更易。原先职能只是辅助“番社”土官、土目向地方官府办纳“番饷”及摊派差役。常欺高山族人不懂汉语和不谙书算,擅自科索,饱入私囊。后来连“番社”的土地出贌、出典也得由其盖戳,还包揽收管社租从中渔利。有些“番社”通事还负责裁决社内各种争端,凌驾于土官之上。有清一代,虽迭有改革之议及措施,终不能革除。至乾隆时(1736—1795),由识汉字或通汉语的高山族人充当者渐多。

猜你喜欢

  • 那拉萨拉

    地名。蒙古语,即日月山。位于青海蒙古辉特南旗境内。地当交通孔道,为西宁进入西藏必经之地。雍正二年(1724),被定为青海蒙古与内地商民交易场所。每年二、八月开市。后因岳钟琪请求,移互市于丹噶尔城(今青

  • 忽必来

    ①(?—约1211)蒙古国大将。又译虎必来。八鲁剌氏。雄勇善战。享“那颜”(官人)称号。早年与弟忽都思投附铁木真(成吉思汗),随从统一蒙古各部。宋淳熙十六年(1189),拥戴铁木真为蒙古部汗,充“云都

  • 胡琛

    ?—526北魏末各族大起义首领之一。原为高平镇(今宁夏固原)敕勒首领。北魏正光五年(524)夏四月,被高平镇民赫迪恩等推戴为高平王,与部将万俟丑奴攻高平镇,以应沃野镇匈奴人破六韩拔陵起义,为魏将卢祖迁

  • 库陇癸之战

    清军与阿睦尔撒纳余部间的一次战役。阿睦尔撒纳败亡后,乾隆二十三年(1758)三月,清定边右副将军兆惠奉命追击其余部。准噶尔部喀喇沁鄂拓克宰桑昂克图、多果鲁特宰桑布库图、噶勒杂特宰桑特克尔得克、阿尔塔沁

  • 奉国将军

    爵名。清宗室中爵位之一。分一、二、三等。崇德元年(1636),始立此爵。时初创九等封爵。居末。顺治六年(1649),列爵十等,居九。十年(1653),列爵十二等,居十一。乾隆十三年(1748),终定封

  • 景颇语

    我国景颇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盈江、梁河、瑞丽、陇川等县,使用人口约3万。在国外,称克钦语,主要分布在缅甸。景颇语内部比较一致,无方言差

  • 耶莫

    彝语音译。解放前四川凉山昭觉滥坝等地彝族奴隶社会的财富级别之一。根据各户占有生产资料和单身奴隶的多少,由家支头人议定而划分。不问血缘等级,只论财富多少。属上等户,拥有财产标准为:土地3—5石种子;羊6

  • 宣德王

    元朝封爵。为诸王第二等级封号之一,授螭纽金印。皇庆二年(1313),世祖子脱欢第三子不答失里受封宣德王(一作安德王)。元统三年(1335),中书平章政事定住亦受封。

  • 刀兴国

    ?—1733清雍正年间西双版纳各族反抗思普贪官的起义首领。傣族。原任西双版纳茶山土千户。因不满官府无休止的兵差、苛索及总兵李宗膺、普洱知府佟世荫肆意搜刮,于雍正十年(1732)三月,向普洱府据理力争,

  • 孛术鲁正

    即“孛术鲁阿鲁罕”(9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