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避暑山庄

避暑山庄

清朝皇帝行宫。又名热河行宫、承德离官。原为清帝避暑行宫和从事各种政务之所。座落于今河北承德市区北部。康熙四十二年(1703)动工兴建,四十七年初步建成。据乾隆帝“御制避暑山庄百韵诗序”载。初建是因蒙古48部等“屏蔽塞外”,既欲求朝觐,又困于未出痘,“以进塞为惧”,康熙帝遂“俯从其愿”,建行宫“岁避于此,以便其朝觐。”乾隆朝又加扩建,前后历经80余年,至五十五年(1790),外八庙等主要工程最后建成。由宫殿区和景苑区组成,规模宏伟,总占地面积约560万平方米,建点110余处。南部为宫殿区,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之地。余为景苑区,内有湖区、平原及山峦等风景区,各景随季节变化,康熙、乾隆二帝以山、水、林、泉自然风景,各以4字、3字题名36景,为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园林。建筑手法独特,融合满汉风格,建筑技艺高超,巧夺天工。山峦起伏,风光旖旎,草木蓊郁。随着山势起伏,周边环筑“虎皮墙”,长达20余里。集中了全国最优美的自然风景及南北园林之特点。康熙以后诸帝在此围猎比武,大漠南北、新疆、青海、四川、西藏、台湾等蒙古、哈萨克、维吾尔、柯尔克孜、高山等各族上层人物,皆来此觐见。内外设八旗兵驻营防守,因渐成满族聚居区。现已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猜你喜欢

  • 清真教考

    书名。明末清初回族人※张忻撰。此书旨在考释伊斯兰教本末:“以教天下万世”。收有不少汉文载籍中与伊斯兰教有关的记载。早佚。今存有其《自序》1篇,作于崇祯七年(1634),收入清人刘智《天方至圣实录》中。

  • 兀里河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正统(1436—1449)后设。《满洲源流考》将此卫与兀列河、兀列、兀力三卫同称作额埒河卫或额埒卫。

  • 东瀛子

    见“萧辅道”(1998页)。

  • 呼必赉

    见“忽必烈”(1487页)。

  • 传小召

    参见“传大召”(794页)。

  • 踏追

    见“踏��”(2507页)。

  • 豪格

    1609—1648清初宗室将领。满族。爱新觉罗氏。清太宗※皇太极长子。初从征蒙古察哈尔、鄂尔多斯诸部,因功封贝勒。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随贝勒代善征扎鲁特部,尽俘巴克等十四贝勒。天聪元年(162

  • 南人

    元朝划分的四种民族等级之一。又称蛮子、囊加歹、新附人。指原南宋境内的汉族以及其他各族人,即元朝江浙、江西、湖广3行省和河南江北行省襄、郢、两准等地的居民。元朝承金朝民族分等之制,将治下居民大体按征服先

  • 陶林厅

    旧厅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东部阴山北麓草原地带。明为大同边外地,嘉靖中(1522—1566)入蒙古西土默特。清乾隆后为宁远厅地,光绪二十九年(1903),析科布尔巡司置厅。民国初改县。

  • 漂沙

    见“西夜”(6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