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龙泉府

龙泉府

渤海王国置。为渤海十五府中之首府,号上京。领龙、湖、渤三州。治所在龙州,故址即渤海王城忽汗城所在的今黑龙江省宁安县西南东京城。辖境属肃慎故地,约有今镜泊湖附近至牡丹江市一带地。所辖龙州产绸,是渤海著名物产之一,为时人所贵。辽灭渤海后废。其民部分被辽太祖徙置辽上京临潢府(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境),大部分于辽天显三年(928)被辽太宗强迁至今辽宁辽阳市及其附近地区,也有部分被分散移住今吉林省农安县和辽宁省义县等地。

猜你喜欢

  • 大将

    匈奴官名。冒顿单于(前209—前174年在位)时始置,分左右。为单于十大重要辅臣之一,位在左右谷蠡王之下,左右大都尉之上。其号世袭,各有分地,左大将驻匈奴东部,右大将驻西部。分别统军,指挥作战,为匈奴

  • 肇州屯田万户府

    见“肇州”(2482页)。

  • 索县

    地名。位于西藏自治区那曲河北岸之索曲河流域。东邻丁青县,南接比如县,西连班戈县,北倚巴青县。原为索宗。为内地入藏之重要中间站,元代为乌思藏和朵甘思两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的交界处,设有大驿站。1959年改称

  • 天文原理

    蒙文书名。全书5函、38卷。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用木板刊印。这套丛书陆续刊印,故书名不统一。内容讲述天文历法方面的知识,故名《天文原理》。参加编辑者有御前侍卫拉喜以及拉隆·单金、阿日必札平、敖其

  • 十六国疆域志

    书名。清洪亮吉(1746—1809)撰。16卷。书成于乾隆五十年(1785),刊于嘉庆二年(1797)。有《国学基本丛书》本,并收入《洪北江全集》。本书记载了东晋时期北方十六国的疆域,国各一卷,以州为

  • 撼合纳

    元代地名、部名。又译憨哈纳思、合卜合纳思。地形类布囊,因以为名。位于谦河之源(前苏联叶尼塞河上游一支大叶尼塞河)。居民亦以地为名。太祖二年(1207,一说十三年),被成吉思汗长子术赤征服,并入蒙古国。

  • 什长

    即10户或10人之长。古代兵制10人为什,户籍10家为什,曾是北方游牧民族军政合一的基层组织首领。匈奴、女真、蒙古等皆设之。匈奴在万骑长下各置千长(千骑长)、百长(百骑长)、什长(十骑长)等。所有及龄

  • 和琳

    1753—1796清朝大臣。满洲正红旗人。钮祜禄氏。副都统常保子,权臣和痀弟。乾隆四十二年(1777),由笔帖式累迁至郎中。五十一年(1786),署杭州织造,后擢湖广道御史。任内,巡视山东漕运,请改河

  • 吐蕃

    唐代汉文史籍对今西藏之称谓。“吐”,一说系汉语“大”之唐音;“蕃”,藏族自称。亦指古代藏族政权。藏学界一般指7世纪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起,至9世达磨赞普时止。此后汉文文献虽偶有以吐蕃(或土蕃、特蕃)称之

  • 诸路释教都总统

    元代管理诸路佛教寺院僧尼之僧官。至元元年(1264),置总制院(亦称释教总制院,后改名宣政院),命八思巴领院事,以管理全国佛教及吐蕃全境事务。元取南宋各地,曾先后设置诸路之释教总摄、总统等僧官。二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