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历史人物>脱脱

脱脱

【生卒】:1314——1355

字大用。蔑儿吉#部人。幼养于伯父伯颜。元统二年(1334)任同知枢密院事。是时伯颜擅权,他密谋夺权。至元六年(1340),以顺帝名义废伯颜中书右丞相职。命马札儿台代之,自任知枢密院事。次年,接任中书右丞相。废除伯颜旧政,重新复用科举取士法。至正三年(1343)主持修撰辽、金、宋三史。十年,主持变钞,发行“至正交钞”。是年,黄河决白茅堤、金堤,他起用贾鲁治河。汝、颍间农民起义爆发后,他命其弟也先帖木儿率军镇压,又自率军在徐州,杀芝麻李,据高邮,镇压张士诚。中书右丞哈麻乘机上奏,说他劳师费财。顺帝下诏削其官职,安置淮安。后流徙云南大理。被哈麻盗用皇帝下诏遣使毒死。


【生卒】:1263——1307

撒蛮之子。至元二十四年(1287),随从征伐乃颜,取胜。又大败哈丹叛乱军队。大德三年(1299)升为荣禄大夫,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朱清、张瑄以海运,多行不法,恐发觉,使用黄金、珍珠贿赂他,遭到拒绝。曾有土豪白天杀人,他命有司按法处决。从此豪猾屏息,民赖以安。卒于位。


【介绍】:

康里脱脱


【生卒】:1314—1355

【介绍】:

元蒙古人,蔑里乞氏,一作蔑儿吉解氏,字大用。马札儿台子。幼时由伯父伯颜抚养。从学于浦江人吴直方。初为皇太子怯薛官。顺帝至元元年,伯颜捕杀权臣唐其势,脱脱击败其余党,尽擒以献。历御史中丞、虎符亲军都指挥使。四年,拜御史大夫。六年,以伯颜骄横擅权,乘其出猎黜之。至正元年任中书左丞相,悉改伯颜旧政,恢复科举取士。为总裁官,主修宋辽金三史。十二年,统兵镇压徐州红巾军。十四年,围张士诚于高邮。被哈麻谮,遭劾削职,安置淮安,寻改流大理,被哈麻矫诏遣使鸩死。


【生卒】:1264—1307

【介绍】:

元蒙古札剌儿氏。木华黎玄孙。幼丧父,母笃意教之。稍长,直宿卫。至元间从征叛王乃颜。又从皇太孙铁穆耳(成宗)讨哈丹,大败之。大德间累官为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豪猾屏息,民赖以安。


【生卒】:1264—1307

【介绍】:

元蒙古札剌儿氏。木华黎玄孙。幼丧父,母笃意教之。稍长,直宿卫。至元间从征叛王乃颜。又从皇太孙铁穆耳(成宗)讨哈丹,大败之。大德间累官为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豪猾屏息,民赖以安。


【生卒】:1263——1307

撒蛮之子。至元二十四年(1287),随从征伐乃颜,取胜。又大败哈丹叛乱军队。大德三年(1299)升为荣禄大夫,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朱清、张瑄以海运,多行不法,恐发觉,使用黄金、珍珠贿赂他,遭到拒绝。曾有土豪白天杀人,他命有司按法处决。从此豪猾屏息,民赖以安。卒于位。


猜你喜欢

  • 徐嘉贤妻刘氏

    桐城(今属安徽)人。丈夫战死后,家贫,谢绝依附他人,守节,严督儿子读书。

  • 胡林卿

    【介绍】:宋松江华亭人。孝宗淳熙十四年进士。与史弥远同年登第。史既柄国,势焰熏灼,林卿终身不登其门。初,邑未有志,林卿助修《云间志》。后官饶州教授。宁宗嘉定元年以临安府学教授充点检试卷。

  • 张通

    字彦绰,敦煌渊泉(今甘肃安西东)人。随祖铣迁代。博学通经史,魏孝文帝太和中、李彪荐与李冲,受冲赏识。数召为官,不赴,卒于家。【介绍】:北魏敦煌酒泉人,字彦绰。张湛侄孙。博通经史,不预时事。李彪慕其学行

  • 董润

    【介绍】:清福建建宁人,原名纯,字经之,号藕船。同治六年岁贡。笃学,所作于诗古文词试帖律赋楹联词典无体不备。家贫,以吟咏自乐。光绪初受聘主讲邑中。卒年七十七。有《藕船醉客吟草》、《藕船词草》、《藕船赋

  • 杨淑妃

    【生卒】:?—1279【介绍】:宋人。度宗妃。初选入宫为美人。咸淳三年进封淑妃。生建国公赵昰,即端宗。及端宗在福州被推为主,册妃为太后。端宗卒,帝赵昺投海死,妃闻之大恸,亦赴海死。

  • 锁咬儿哈的迷失

    【生卒】:?—1321【介绍】:元伊吾庐人。迭里威失子。年十二,宿卫皇子硕德八剌(英宗),掌服御诸物。英宗即位,拜监察御史。至治初,谏造大寺。为丞相帖木迭儿所忌,诬为“大不敬”,被杀。追谥贞愍。

  • 周煌

    【生卒】:?—1784【介绍】:清四川涪州人,字景垣,号海山。乾隆二年进士。授编修。以文学著称,尝以侍讲任册封琉球副使,擢上书房总师傅,官至左都御史。卒谥文恭。有《海山存稿》、《琉球国志略》等。

  • 元庭坚

    【生卒】:?—756【介绍】:唐人。玄宗时官遂州司马,历翰林学士、陈王友。在翰林撰《韵英》五卷,天宝十四载,诏集贤院写付诸道采访使传布天下。会安禄山陷京师,卒,未及施行。

  • 何昶

    茂竹子,官副都御史,巡抚山西。

  • 宗山

    【介绍】:清汉军镶白旗人,字啸梧,鲁氏。官浙江候补同知,权乍浦同知。以诗文名。有《窥生铁斋诗集》、《希晦堂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