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六出祁山

六出祁山

诸葛亮北伐曹魏的六次战役。诸葛亮平定南中(今四川南部和云南、贵州一带)叛乱后,与孙权重新结盟,开始北伐曹魏,图谋中原。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春,诸葛亮率兵从汉中(今陕西汉中东)出发,经祁山(今甘肃西和祁山堡)北上,进攻曹魏的南安(治今甘肃陇西西南)、汉阳(治今甘肃甘谷东)和安定(治今甘肃镇原东南)郡,三郡吏民背魏降蜀。曹魏大将张郃迎击,与蜀军先锋马谡相遇于街亭(今甘肃秦安西北)。马谡违背诸葛亮的节度,不听副将王平劝告,弃城舍水上山,被张郃断水围困。蜀军溃败,马谡逃回。街亭失守, 蜀军心涣散,北伐据点丢失。诸葛亮撤兵回汉中,杀掉马谡,第一次北伐失败。同年冬,诸葛亮乘魏军攻吴,关中空虚,率兵北出散关(今陕西宝鸡南),围攻陈仓(今陕西宝鸡东),二十多日不下。蜀军粮尽,魏援军将至,诸葛亮被迫撤兵。第二次北伐失败。建兴七年,第三次北伐,大将陈式攻下阴平(治今甘肃文县西北)、武都(治今甘肃成县西北)二郡。曹魏大将郭淮截击蜀军,诸葛亮亲率军队至建威(今甘肃成县西北)阻击魏军,郭淮撤退。建兴八年秋,曹魏兵分三路,进攻汉中,诸葛亮率兵北上,驻屯城固(今陕西汉中北)赤坂,防御魏军。时秋雨连绵,行军困难,魏军退回。此为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建兴九年春,诸葛亮第五次北伐。蜀军北出祁山,魏将司马懿驻屯上邽(今甘肃天水)、坚壁不战,诸葛亮调主力攻魏卤城(今甘肃天水、甘谷之间)。司马懿调兵卤城,仍据险不战。蜀军乏食,同年六月,被迫退兵汉中,魏将张郃率兵追击,被蜀军射杀。建兴十二年春,诸葛亮第六次北伐。他亲率大军十万,北出斜谷(今陕西周至西南),占据五丈原(今陕西周眉县西南),与魏将司马懿相持于渭滨。为长久计,诸葛亮分兵屯田。尽管蜀军数次挑战,司马懿仍坚守不出,欲拖垮蜀军。同年八月,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蜀军遂退回汉中。诸葛亮六次北伐,传说为“六出祁山”。实际上仅第一、第四两次是从祁山出兵。诸葛亮北伐,虽然取得某些局部胜利,但就全局来看还是失败了。

猜你喜欢

  • 钦定西藏章程

    乾隆(公元1736年—1790年)年间,清政府为西藏地方政权所规定的最高法律。廓尔喀侵藏事件后,清政府决心整顿和改革西藏的政治与宗教制度。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清廷命福康安会同八世达赖、七世

  • 太学

    古代学校名。相传先秦地方学校,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国家的大学称为学,即太学。汉朝初年,因战争造成的困难,使学校教育不够发达。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建议兴学养士,被汉武帝采纳。元朔

  • 赵丑厮、郭菩萨起义

    元朝中期河南农民起义。首领赵丑厮、郭菩萨,河南息州(今河南息县)人。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六月,赵丑厮、郭菩萨宣传弥勒佛当有天下,号召人民起义。朝廷闻报,命宗正府、刑部、枢密院、御史台及河南行省官

  • 甘英出使大秦

    汉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西域都护班超派遣都护掾甘英出使大秦 (罗马帝国)。甘英出龟兹(今新疆库车),经疏勒(今新疆喀什),越葱岭,过无雷(今帕米尔)至大月氏(今阿富汗、巴基斯坦地区),出木鹿城(

  • 三长制

    北魏时期的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魏初实行宗主督护制,豪宗强族有大量隐庇户口,不负担国家赋役。为使豪宗强族的依附民口成为国家编户齐民,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劳动人手,太和十年(公元486年),孝文帝元宏接受

  • 法家

    春秋末期和战国时期主张法治的主要学派。《汉书·艺文志》列为十家九流之一。创始人为春秋晚期郑国子产。《左传》昭公六年(公元前536年), “郑人铸刑书”。这是子产担任郑国执政期间进行政治改革的内容之一。

  • 开平煤矿罢工

    (1)1882年(光绪八年)开平煤矿的部分工人举行罢工,反对总办唐廷枢歧视当地工人、颁布多种约束工人的条例和私设刑具审讯工人。直隶籍工人还要求同广东籍工人同工同酬。数日后被镇压。(2) 1891年4月

  • 盐铁专卖

    国家对盐铁的生产、买卖进行垄断的经济政策。春秋时,管仲在齐国实行管山海政策,国家统一管理盐铁的收购、销售。其后,亦有其他国家实行类似政策。汉初,国家曾对冶铁煮盐实行放任政策。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

  • 基隆之战

    中法战争中基隆军民抗击法军的战斗。1884年8月4日(光绪十年六月十四日)法海军少将利士比率领三舰进犯基隆,要挟守军交出防御工事,妄图据以夺取台北作为“担保品”,逼清政府投降,并夺取基隆煤矿以供军需,

  • 安福国会

    参见“安福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