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军功爵制

军功爵制

战国时商鞅在秦国制订的军功爵位制度。秦汉两代沿用。商鞅在秦国变法时,规定立军功者授予爵位,制订军功爵位为二十级:一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以上相当于士;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以上相当于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即大良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以上相当于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避汉武帝刘彻讳,称为通侯,或称为列侯,以上相当于诸侯。战国时秦国五大夫以上有食邑。汉初改为公大夫以上有食邑,官大夫以下得免役。汉文帝以后,又改为五大夫以上才得免役。

猜你喜欢

  • 卫国工匠暴动

    春秋末年卫国工匠参与的两次反对卫国国君的暴动。公元前478年,卫庄公役使工匠过久,贵族石圃因而利用工匠攻打庄公。庄公向包围宫门的暴动群众求免死,不得允许,因逾北墙逃跑,腿被摔折,结果与其二子死于仇人戎

  • 南唐

    五代时十国之一。公元937年,吴国权臣徐知诰(李昇)灭吴所建。徐知诰养父徐温原为杨行密部将,后拥立杨行密子杨渭为大吴国王,官至大丞相、都督内外诸军事,封东海郡王,执掌吴国军政大权。徐温坐镇金陵(今江苏

  • 庚子赔款

    亦称“大赔款”,简称“庚款”。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各帝国主义国家胁迫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所规定的赔款,因系针对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年)的义和团运动而定,故名。在“议和”中,列强为了

  • 李接(楫)起义

    南宋孝宗时广西农民起义。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五月,容州陆川(广西今县)弓手李接(一作楫)利用宗教聚众起义。所至开仓赈济贫民,宣布蠲免十年民税,各地人民纷起响应,声势大振。设官分职,称“李王”。攻

  • 山东机器局

    清末山东创办的军事工厂。1875年(光绪元年)山东巡抚丁宝桢奏准创办于济南北郊泺口。调委徐建寅为总办,薛福辰为会办。创办经费约三十万两左右。1877年(光绪三年)正式建成投产。主要生产火药、铜帽、拉火

  • 十五道

    唐代的行政监察区划。唐初,州县之数倍于隋开皇、大业之间,民少吏众,其弊颇多。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太宗命就山川形势,并省州县,分天下为十道。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又分天下为十五道;即京

  • 开宝和议

    宋初与辽朝的和议。宋朝建立后,为顺利统一全国。赵匡胤采取“先南后北”、南征北御的策略。对辽在北部边境的武装挑衅采取敌来御之,敌去勿追的策略,以集中力量统一南方。辽内部经多年纷争变乱,也正忙于进行改革整

  • 史弥远政变

    南宋宁宗时对金妥协派发动的政变。韩仛胄北伐失利,金国分兵九路大举南下攻宋,并要挟南宋割地称臣及献首谋北伐之臣韩仛胄等人头颅。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十一月,礼部侍郎、主和派史弥远遂勾结参知政事钱象祖

  • 法显取经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徒法显赴南亚等国取经事件。法显三岁出家为僧,笃信佛教。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从当时的后秦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出发,越葱岭,经阿富汗到达印度。他历游印度各地,足迹曾到释迦牟尼的

  • 中英烟台条约

    简称《烟台条约》或《芝罘条约》,又称《滇案条约》或《中英会议条款》。英国借口马嘉理事件强迫清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1876年9月13日(光绪二年七月二十六日)由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与英国公使威妥玛签于烟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