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南衙北司之争

南衙北司之争

唐代后期外廷官僚集团和内廷宦官集团的冲突斗争。唐朝官署在皇城,宦官机构在宫城,皇城在南,宫城在北,故朝官官署称南衙,宦官机构称北司。唐初,宦官人少位卑,无权过问朝政大事。玄宗开元、天宝之际,宦官势力大增。天宝末年,玄宗怠于政事,遂委高力士等审阅四方进奏文表,参与政事的裁决与处理。从代宗开始,以宦官充内枢密使,掌管机密,承宣诏旨。肃宗时,以宦官统领禁军。从此以后,宦官典掌禁军成为定制。宦官势力的增长,与朝官的势力发生矛盾,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唐代后期,宦官专权,顺宗、宪宗、敬宗,皆死于宦官之手,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皆由宦官所拥立,宦官的势力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文宗时,欲除宦官之祸,先后与宰相宋申锡、李训谋诛宦官均遭失败,文宗忧郁而死。宣宗大中八年(公元854年), 与宰相令狐绹又策划尽诛宦官。令狐绹密奏,对宦官实施有罪勿赦,有缺不补, 自然渐耗的策略。宦官窃见其奏,更加剧了两大集团的斗争。昭宗之时,宰相崔胤谋除宦官,勾结宣武镇(治今河南开封)节度使以为外援,宦官亦勾结凤翔(治今陕西凤翔)节度使李茂贞相对抗,结果朱全忠大败李茂贞,尽杀宦官。不久唐王朝土崩瓦解,南衙北司之争一直持续到唐末。

猜你喜欢

  • 察举

    汉代选举官吏的制度之一。汉文帝时,诏命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汉武帝于元光元年 (公元前134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因郡国举荐不力,又规定:二千石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

  • 日俄战争

    日本与沙俄为争夺中国东北所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1904年2月(光绪二十九年十二月)日本在英美的支持下,突然袭击沙俄所侵占的旅顺口, 日俄战争爆发。经过一年多的战争,沙俄海陆军均遭失败, 日本虽占上风,

  • 壬午内禅

    南宋高宗赵构传位孝宗赵昚的历史事件。维扬之变后,赵构惶恐失据,沉湎酒色,丧失生育能力。幼子赵旉又夭亡,遂无后嗣。臣僚屡请早立太子。乃选太祖后裔赵伯琮,赐名瑷;赵伯玖,赐名璩,同育于宫中。绍兴五年(公元

  • 四厘借款合同

    见“俄法洋款合同”。

  • 清朝

    朝代名。以满族贵族为主体建立的政权。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满族领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改元崇德,改女真族为满洲,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顺治

  • 濮议

    宋英宗本为濮安懿王允让之子。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英宗谋追隆其已故生父,遂令群臣议定濮王允让应奉典礼。司马光、王珪认为,英宗既已为仁宗子嗣,继其皇位,便不能再顾及生父私亲。允让于仁宗为兄长,当称

  • 中俄奉天交地暂且章程

    简称《增阿暂章》。沙俄胁迫奉天地方官员签订的非法地方性条约。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沙俄出兵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后,企图诱使李鸿章签订一项关于东北的条约,未果。沙皇尼古拉二世决定与东北地方当局缔结地方性

  • 六君子事件

    ①南宋宁宗即位初,赵汝愚执政,引用朱熹等道学知名人士,锐意裁抑侥幸,整饰吏治,同企图控制军政大权的外戚韩仛胄发生利害冲突,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趋激化。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韩仛胄唆使谏官奏言赵汝愚

  • 中英五口通商章程

    《南京条约》的补充条约之一,1843年10月8日(道光二十三年八月十五日)清钦差大臣耆英与英国全权公使璞鼎查在广东虎门正式签订,一般将其作为《虎门条约》的一部分。条约共十五款,附有《海关税则》,主要内

  • 晋作州兵

    春秋时期晋国实行的一种征收兵赋的制度。韩原之战后,晋惠公被俘至秦,派人回国,假君命赏给国人田地,在此基础上实行新的征收军赋的制度,以扩充晋国兵力,名之曰“作州兵”。对于“州兵”的性质,一说以州为单位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