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历史事件>援朝抗倭战争

援朝抗倭战争

明神宗时中朝人民的联合抗倭战争。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 日本关白(丞相)丰臣秀吉战胜其他诸侯,结束战国以来连续百年的分裂局面,统一了日本。万历二十年,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四月, 十六万日军在釜山登陆。五月,占领王京(汉城)、平壤。朝鲜国王李昖遣使向明朝告急求援。明朝政府深知日军侵朝意在入侵中国,决定派兵援朝。七月,明朝政府派游击史儒、辽阳副总兵祖承训率兵援朝,进围平壤,因地理不熟,兵力过少,被日军击败,史儒战死,祖承训仅以身免。十二月,明政府以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东征提督,率兵四万渡鸭绿江,大举援朝。万历二十一年正月,中朝军队配合作战,光复平壤、开城。四月,光复王京及汉江以南大片领土。日军退据釜山。丰臣秀吉玩弄和谈阴谋,诱使明朝撤军,然后重新侵占朝鲜。明朝政府中以兵部尚书石星为首的主和派得势,于是与日军议和罢兵。万历二十五年二月, 日军再次侵朝,明朝政府将石星下狱问罪,以兵部尚书邢玠为蓟辽总督、麻贵为备倭大将军率兵援朝,中朝军队密切配合,连败日军。万历二十六年冬,明军进逼釜山,中朝水军在釜山南海与日军决战,大败日军,取得抗倭战争的最后胜利。这次战役中,朝鲜民族英雄李舜臣和明朝将领邓子龙并肩指挥战斗,先后壮烈牺牲,在中朝两国友好关系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猜你喜欢

  • 高煦之叛

    明宣宗时皇族内部争夺皇位的斗争。明成祖封子朱高煦为汉王,高煦狙诈多智,以武才自负,曾随成祖出征有功,阴谋夺太子位,未成。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八月,高煦在乐安(今山东邹平北)举兵反,任命王斌、朱煊

  • 李辅国政变

    宦官李辅国在安史叛乱、玄宗入蜀时,劝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自任太子家令,判元帅府行军司马事,更名静忠为辅国,奏章军符皆由其掌管。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四月,太上皇李隆基死,肃宗病重,乃命太子李豫监国。

  • 榆园人民抗清斗争

    清军入关之初鲁西曹州榆园人民的反抗斗争。首领有任七、张七等。农民军以濮州、范县为根据地,活动于朝城、观城、郓城、城武等县,凡数百里,众号百万。利用榆林作掩护,并掘地道,不时出入,屡败官军。顺治五年(公

  • 四厘借款合同

    见“俄法洋款合同”。

  • 淮军

    以李鸿章为首的一支封建地主武装。1853年(咸丰三年)翰林院编修李鸿章奉命在安徽帮助工部侍郎吕贤基办理团练,后被太平军击败入曾国藩幕府。1861年(咸丰十一年)在曾国藩支持下,在淮南六安、合肥一带募编

  • 圣学会

    清末成立于广西的维新派团体。1896年 (光绪二十二年)京、沪强学会被查封,康有为南下,于次年至桂林讲学,与唐景崧、岑春煊、蔡希邠等发起成立圣学会。该会以尊孔教、传圣道、育人材、救中国为宗旨。会章规定

  • 杨玄感起兵反隋

    杨玄感系隋宰相杨素之子,袭封楚国公,官至礼部尚书。大业九年(公元613年),隋炀帝二征高丽,命其驻守黎阳(今河南浚县),监督粮运。杨玄感与隋炀帝之间早有矛盾,曾与诸弟潜谋举事。当时国内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 季历为商牧师

    公亶父传位季历(或称王季),正当商王武乙时代,周族和商王朝建立了友好关系。季历在商的支持下,对今山西境内的戎狄部落展开了进攻。古本《竹书纪年》说,武乙时代,季历曾“伐西落鬼戎,俘十二翟王”;文丁时代,

  • 申公巫臣使吴

    管仲相齐过程中的一项改革内政的措施。这项措施是针对鄙野的农民而实行的,即根据农民种植土地的肥瘠及收成的多少征收不同的赋税。这项措施的目的,在于防止农民因赋税不均而流徙。

  • 薙发令

    清朝统治者强迫汉人依从满族习俗推行剃发的命令。清军入关后,对内地人民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强制汉人剃发即其突出表现之一。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政府一度颁布剃发令,后因人心不服,暂缓执行。次年攻下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