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历史事件>藩镇割据

藩镇割据

唐政府在平定安史之乱后期,任用仆固怀恩为大将。仆固怀恩为养寇固位,表请众多安史降将为本处节度使。安史乱后,唐中央政权力量削弱,不得已而对地方势力姑息迁就,魏博(治今河北大名东北)、成德(治今河北正定)、卢龙(治今北京)三镇节度使遂分授安史旧将。他们于所辖地区扩充军队,自署文武将吏,贡赋不入朝廷。节度使之职,父子相继,或由部将承袭,中央不能干涉。他们称雄一方,形成割据势力。史称藩镇割据。其后,山东、江淮之间亦多仿效。最多时达四十有余。其中势力较大者,除河朔三镇之外,尚有淄青镇(治青州,今山东益都)、淮西镇(治蔡州,今河南汝南)、宣武镇(治汴州,今河南开封)、沧景镇(治潞州,今山西长治)等。各藩镇对境内人民实行残暴统治,藩镇之间或相互攻战,或联合反唐。此种情况贯穿于整个唐代后期。唐王朝虽屡次力图削弱藩镇势力,但收效甚微。割据局面一直延续到五代十国时期,将近两个世纪。直到北宋之初,赵匡胤解除藩镇兵权,藩镇割据局面方告结束。

猜你喜欢

  • 郑和下西洋

    明初大规模的远洋航行。郑和(公元1375——1435年),原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云南晋宁)人,回族,洪武时被阉入宫,历任永乐、洪熙、宣德三朝太监。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与副使王景弘奉成祖

  • 皇祐佃客逃移法

    北宋仁宗时为限制川峡一些地区官庄与私人佃客逃移的两项专法。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颁布。规定:①夔州路(治今四川奉节)诸州官庄客户逃移者,各地一律不得准其居停,官府须将他们一律“勒归旧处”。②施(今

  • 厘金制度

    厘金原是清咸丰初年为筹措镇压太平天国的军饷而额外加征的一种商税,后为旧中国沿用多年,成为定制。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后,清政府所需军费激增,各省捐输不能满足需要。为解决军需困难,帮办江北军务雷以諴采纳幕客钱

  • 湖广会子

    南宋一种地方性纸币,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湖广总领王珏先曾创行一种以铁钱为本位的“直便会子”,面额分为一贯、五百两种,专用于荆湖北路,名为湖北会子。后又通行于京西路和广南路,称湖广会子。规定每若

  • 大东沟海战

    又名“黄海海战”,中日甲午战争中的一次著名海战。1894年9月16日(光绪二十年八月十七日)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率舰队护送运兵船抵鸭绿江口大东沟,第二天上午,正待返航,突遇日本海军中将伊东祐亨所率舰队寻

  • 三藩之乱

    清初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发动的叛乱。康熙帝亲政后,为巩固统一,下令撤“三藩”。平西王吴三桂于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十一月首先在云南叛乱。叛军攻占湖南常德、衡州(今衡

  • 平治章程

    1900年6月(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进入高潮,英国在拉拢东南各省督抚搞“东南互保”的同时,策动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独立”割据。英国香港总督卜力授意香港议政局议员何启,与兴

  • 西姆拉会议

    英国对西藏一直抱有野心。辛亥革命时期,英国支持西藏的叛国集团发动武装叛乱,以期实现其侵占西藏的阴谋。1912年英国武装护送叛逃的达赖回藏,于1913年1月在拉萨宣布“独立”。北京政府严正声明西藏是“我

  • 尚书省

    官署名。朝廷执行政务的总机构。尚书之名,自秦有之。当时,少府遣四史在殿中,主发书事宜,故称尚书。尚书省的雏形产生于东汉。光武年间,在少府下设尚书台,其下设六曹,分掌各种政事。尚书台总领纲纪,无所不统。

  • 蒲安臣使团

    十九世纪末由美国人蒲安臣率领的清政府外交代表团。遣使出洋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各国向清政府提出的要求之一。总理衙门鉴于1868年(同治七年)将与各国进行修约交涉,特于1867年(同治六年)奏准遣使出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