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丰川易说

丰川易说

十卷。清王心敬(1656-1738)撰。心敬字尔缉,鄠县(今陕西户县)人。少时曾从李颙学,长于《易》。乾隆元年荐举贤良方正,因老病不能赴京而罢。王氏虽受业于李颙,但不如其师谨严。所注诸经,好作异论,注《尚书》及《春秋》尤其如此。只有此编推阐易理,最为笃实。其言曰:“学《易》可使人无大过,是孔子明《易》之切合人身,即是可以知四圣人系《易》之本旨,并且可以识学《易》之要领。”又说:“《易》是道人事之书,阴阳消长,只是借来作影子耳。故曰: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于阴阳消长处看得不明,是影子不真,若徒泥阴阳消长,而无得于切己之人事,亦属捕风捉影。”又说:“置象言《易》,是谓悬空。执象舍义,是为泥迹。象义双显,则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又说:“《中庸》一书,是子思为当日之言道者,视为高深玄远,两引中庸之说以明道。易翼十篇,是孔子为当日之言《易》者,视为高深玄远,故重申易简之说以明《易》。后儒往往索诸隐深,欲以张皇《易》妙而不知反失其本旨。”又说:“若《易》不关象,则不知义于何取;不属卜筮,不知为设蓍何为。”又说:“学者读《易》不知求设教之本旨,读书不知洪范经世之宏猷,每与河图洛书穿凿附会,何切于实事实理。”又说:“大抵汉、唐之易,只成训诂。宋、明之易,多簸弄聪明。训诂非《易》而《易》在,聪明乱《易》而《易》亡。”又说:“义言象占,同体共贯,废一不得,泥一不得。后儒纷纷主象、主数、主理、主卜筮、主错综之变,是舍大道而入旁蹊。”至于互卦之说,老阴老阳始变之说、错综之说、卦变之说,皆斥而不信,甚至摈弃《左氏》所载古占法,一以切近人事者为归。收入《四库全书》。

猜你喜欢

  • 文始

    九卷。近代章炳麟撰。章氏生平著述,参见《新方言》。是书系探求汉语语源的重要著作。章氏把文字基本构件所代表的词作为语根,寻求词语由此繁衍、派生的线索。章氏分文字基本构件为“初文”和“准初文”。初文即《说

  • 新安县志

    十三卷。清靳文谟修,邓文蔚纂。靳谟,直隶大名府开州(今河北大名县)人,二十七年(1668)进士。旧志始于明万历间县令丘体乾,至康熙十一年(1672)四度续修。康熙二十七年(1688),县令靳文谟奉诏纂

  • 欧阳遗粹

    十卷。明郭云鹏编。其人爵里未详。卷首有嘉靖二十六年(1547)郭云鹏自序,他认为宋陈亮所编《欧阳文粹》仅录一百三十篇,所收太隘,遂补录八十三篇,附刻其后,以成此书。但本书持择,精不及《欧阳文粹》,博不

  • 洪雅县续志

    十二卷首一卷。清郭世祐纂辑。郭世祐,曾任青神县知县和洪雅县知县。郭世祐任县令后,见县志自王好音纂修后又已约七十年未修,欲重修之。然经费不足,开雕匪易。因遵旧本条例,次第增修。自嘉庆十九年(1814)起

  • 镜心楼集

    二卷。明朱方中撰。方中,字雪楼,江陵曾孙、射陂长子。江苏宝应人。生卒年均不详。方中生而颖异。其家累世文献,藏书甚富。每日取而读之,善于诗。但因其家世才名过于显赫,因而掩盖了其名。其卒后,罗念庵为之悼之

  • 诗异文录

    三卷。清黄位清(详见《诗绪余录》)撰。首有自序,位清既成《诗绪余录》,于毛诗文字之异,录所未及详者,别为此书以辅之。于冯登府《三家诗异文疏证》外,另采范家相之《三家拾遗》、赵佑之《诗细》、阮元之校勘记

  • 延禧堂忆旧帖

    二卷。清蔡新(1707-?)辑。蔡新,字葛山,里贯不详。该帖成于乾隆四十八(1784)年,卷前列《澄怀园八友图》,即梁确轩、程莘田、周兰坡、陈月溪、张西堂等在清世宗时寓居园中的八位同道之友,常铣绘图,

  • 青藤山人路史

    见《路史》。

  • 大儒心学语录

    二十七卷。明王蓂(见《东石讲学录》)撰。是他在养亲居家时,采录诸儒的语录,汇为此书。包括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杨时、谢良佐、吕大临、尹焞、罗从彦、李侗、胡宏、朱熹、陆九渊、张栻、吕祖谦、黄干

  • 夏小正戴氏传

    四卷。宋傅崧卿(生卒年不详)撰。崧卿字子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擢甲科,累官给事中,考功员外郎。《夏小正》本为《大戴礼记》篇目,从《隋书·经籍志》开始,《夏小正》别出一卷于《大戴礼记》之外,并注为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