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九章代数草

九章代数草

十卷首一卷。清卢靖(详见《迭微分补草》)撰。《九章代数草》成书于1887年,当时卢靖任天津武备学堂算学总教习,与华蘅芳等同堂授学。他令使学生试以西学代数知识演算中算题,校成此书。全书内容浅显,习题多取自《算法统宗》、《益古演段》、《九数通考》等书。《九章代数草》目次如下。卷首:序,释号,异乘同除,同乘异除,异乘同乘,异除同除,同乘同除;卷一:方田;卷二:粟布;卷三:衰分;卷四:少广;卷五:商功;卷六:均输;卷七:盈朒;卷八:方程;卷九:勾股;卷十:附三角形法。在该书卷首序中,卢靖叙述了武备学堂开设算学经过及该书写作意图,详录如下:“光绪乙酉,李文忠创北洋武备学堂于天津。录淮军子弟年力富者,延德国将弁教习之以备干城之选。而算量测绘为军事必须之学,西将多非此事专家,又故为迂折延缓,阅一载而仅授加减乘除。文忠调知之招靖于京师,令为算学总教习,同年,姚君石泉、算学老辈华君若汀,先后皆延聘到堂,孙君晓槎亦与焉。聚海内畴人于一堂,朝夕讨论,亦一时之盛也。然学徒中深思者固不乏人,年力太长心不能入者亦多有。杨艺芳京堂总办学事,遂请于文忠另招幼年生徒四十人,算术课程邀靖专授。期年之间,九章之外,代数、几何并能知其概略。功课之暇,举九章几何之题,命各以代数式演之。三阅月成《几何代数衍》六卷,《九章代数草》十卷。虽皆畴人易为之事,然髫龄幼童能于学习期年之间而成此算草,岂不大可贵哉。宜德将李宝惊叹赞赏谓吾黄人之智慧且有过于西人也。草藏行箧十余年,奔走俗吏录录鲜暇,无克为诸生校刊。今暂代理直隶大学堂事,胡直生廉访索不佞算稿,因先呈此稿付刊,庶解九章者得据此为治代数之管钥。沟通会悟,由丙推丁,引伸而触类,盖亦贤所乐闻与。嗟乎,事理繁颐,学术奥博,得其道则事半功倍,失其道则穷年兀兀,玩时废日者多矣。天下事皆如是也,岂区区一算术然哉。光绪癸卯仲秋沔阳卢靖叙于保定大学堂”。全书体例依同《九章算术》,部分演草尚有错误。原书拟将刊刻,但终未刊印,其手稿本已残缺,今仅存首卷至卷二,卷五至卷八共两册,缺卷三至卷四,卷九至卷十共四卷。残稿本现藏于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当代学者李兆华为之作跋,载于《数学史研究文集第一辑》。

猜你喜欢

  • 应城县志

    八卷,清樊司铎修,吴元馨纂。樊司铎,字天木,直隶清苑(河北清苑县)人,进士,官应城知县。吴元馨,字达天,湖北襄阳人,岁贡,官应城教谕。应城自兵燹后,旧志无存,无文可考,无献可征。康熙八年(1669)樊

  • 三经谊诂

    不分卷。近人马其昶(详见《毛诗学》)撰。书名所题三经,指《孝经》《大学》《中庸》。在自序中称,圣人之道“莫切于《孝经》,莫辨于《大学》,莫邃于《中庸》。”郑玄认为,《孝经》是孔子所作,马其昶谓非孔子自

  • 评注八代文宗

    八卷。旧本题明袁黄(1533-1606)编。袁黄字了凡,江苏吴江人。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迁兵部主事。著有《皇都水利》。是编取《文选》中之近于举业者,摘拾成书。其中有全部删节者、也有节取数段者。

  • 尚书晚订

    十二卷。史维堡撰。其生卒年不详。维堡字心传。金坛(今属江苏省)人。明代学者。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官至工部郎中。《尚书晚订》本名《尚书集览》,因维堡于晚年重加订正,故改“集览”为“晚订”。其书

  • 渐学庐丛书

    第一集十五种,七十五卷。清胡祥编。胡祥生平事迹不详。此丛书收录清代讲述边疆历史地理的著作,书前无序言,目录、编次混乱。书中所收如吴桭辰《宁古塔纪略》、沈垚《西游记金山以东释》等著作,已见于《昭代丛书》

  • 尚书述

    一卷。清凌堃撰。凌堃字仲讷,浙江乌程人。此书止于“三载汝陟帝位”,可能传世者为残本。《尚书述》认为,“尧”是唐帝名,上古时期人们质朴而无谥号,只是到了后世,人们加以修饰这才有了谥号。“放勋”是后代史臣

  • 六经略注序

    一卷。常爽(生卒年不详)撰。马国翰(详见《五经通义》条)辑。常爽字任明,河内温(今河南温县西南)人,魏著名的经学家。据《北史·常爽传)记载:“爽少而聪敏,严正有气慨”,“笃志好学,博闻强识,明习纬候、

  • 清代官书记明台湾郑氏亡事

    四卷。撰著人姓名不详。该书原名《平定海寇方略》,系未刻稿本,民国初年在整理内阁大库档案时发现的。傅孟真因厌恶《平定海寇方略》之名,而改为现名(但在现名下,仍记有原名)的。本书所记的内容,正如朱希祖在《

  • 尚书注考

    一卷。明陈泰交撰。泰交字同倩,浙江嘉兴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此书旨在指摘蔡沈《书集传》之疏漏,凡所指摘,引经、注经不相照应者3条,同字异解者362条。其中不相照应者3条,蔡《传》引经、注经显相矛盾,

  • 易经讲义

    八卷。清苌仕周撰。苌仕周字穆亭,汜水人。乾隆七年(1742)进士。官宜君县知县。此书以程《传》及《本义》为宗,不用象数之说,对于卦变尤力。大旨认为,“凡卦有二体,即有内外上下。有内外上下,即有上下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