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野集
七卷。清王原(约1703前后在世)编。王原初名深,字仲深,号西亭。青浦(今属上海市)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进士,知茂名县,有惠政,官至工科给事中,因直言降职归。学以濂洛为宗,著有《学庸正讹》、《论孟释义》、《春秋咫闻》和《于野集》。此集凡七卷。初刻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为王原归乡后与同郡朱霞等三十二人唱和之作。由王原厘定成编。其名“于野”,则取同人在野之意。观集中所作,虽为酬唱,然落官归乡郁闷之情则溢于言表。有《四库全书》本。
七卷。清王原(约1703前后在世)编。王原初名深,字仲深,号西亭。青浦(今属上海市)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进士,知茂名县,有惠政,官至工科给事中,因直言降职归。学以濂洛为宗,著有《学庸正讹》、《论孟释义》、《春秋咫闻》和《于野集》。此集凡七卷。初刻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为王原归乡后与同郡朱霞等三十二人唱和之作。由王原厘定成编。其名“于野”,则取同人在野之意。观集中所作,虽为酬唱,然落官归乡郁闷之情则溢于言表。有《四库全书》本。
无卷数。清钱偲撰。钱偲号坚瓠老人,钱塘(今浙江余杭)人。雍正十年(1732)副榜贡生。此书以卦爻分配史事,所以叫《纬史》。而引事证经在郑氏易注中已有,到了吴园的《易解》、《诚斋易传》才开始将这一宗旨突
二卷。杨东明撰。杨东明(1548-1624),明河南虞城人,字启修,一字启昧,号晋庵,别号惜阳居士。万历(1573-1620)进士,历官太常少卿,刑部右侍郎。直言敢谏,尝于荒年上河南饥民图,颇负时誉。
一卷。清马国翰(详见《孝经雌雄图》)编辑。是书引《路史》“孔子见孝经文成而天道立,乃斋以白之天,则玄云涌北极,紫宫开北门,角亢星北落司命。天使书题,号云孝经篇目。玄神辰裔,某知元命,使阳衢乘此麟,下告
二十四卷。宋汪应辰(1118-1176)撰。汪应辰,初名洋,字圣锡,信州玉山(今属江西省)人。绍兴五年(1135)进士第一,历官镇东军佥判,敷文阁学士,吏部尚书。学者称玉山先生,谥文定。著有《文定集》
共十五卷,其中《附录》一卷。近代丁佛言(生卒年不详)撰。佛言黄县(今属山东)人。是书为增补吴大澂《说文古籀补》而作。依吴书的体例,取所见秦前文字为吴书所未及者、新出土诸器之字、旧器尚无考释之字,余所补
一卷。不著撰人名氏。此书以脉证形色编为歌括,以便记诵。可能为市井俗医所作。
一卷。清刘基定(1775-1860)撰。生平见《复园诗集》条,此文存一卷,含书后二首、序二首、跋一首、书五首、赠序一首、行状一首、志铭七首、墓表一首,共文二十首。篇简无多,寥寥可数。以文字论,刘基定文
六卷。明马中锡(1446-1512)撰。马中锡字天禄,号东田,故城(今河北故城县)人。明成化十一年(1475)进士,授刑科给事中,出为云南佥事,改陕西,升大理少卿。正德初召为兵部侍郎,改南京工部。升左
六卷。明潘柽章撰。潘柽章字力田,一字圣木,吴江人,明亡后,肆志于学问,后死于庄廷鑨的明史案。颇谙历法,曾著《辛丑历辨》。博览群书,长于考订,认为著书的方法应当是先写长编,再附以考异,所以就以实录为纲领
二卷。续一卷。张仲炘撰。张仲炘,字慕京,号次珊,江夏(今湖北武汉)人,张凯嵩之子。生卒年不详。光绪三年(1877)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转任御史、给事中等职。他虽曾参加过北京强学会,但对戊戌变法持反对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