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仪礼丧服辑略

仪礼丧服辑略

一册。附丧服今制表 一册。清华理撰。理生卒年及事迹不详。湖南长沙县(今湖南省长沙市)人。按:此书共分二册,第一册是《仪礼丧服辑略》,有自序,序中说到:“《丧服篇》以服为纲,以人为目,言礼服者往往遵用其式。吾乡丁秩臣先生尝谓余曰:‘古人之文、非不详尽、然颇费繙阅,不若以人为纲,书死者于前,而备列生者于后,某人应持某服,一览可知,子盍于暇日编次?乃取经传注疏,及先儒之说胪列成篇,凡五十余条,名曰《仪礼丧服辑略。陋之资,见闻有限,惟冀当代博雅之儒摘其纰缪而订正之。”第二册是《丧服今制表》,也有序,序中说到:“学者不可不知古,尤不可不知今,窃见我朝丧服之制,监元明而损益之。道光四年(1824),续纂《大清通礼》,复加厘正,固已粲然明备。远迈前王,不讲明而切究之,徒拘守先儒训诂,非为下不倍之义,爱遵新例,胪列成表,仍仿以人为纲服为目之意,书死者于前,而备列生者于后,区分九世,以清眉目,取易检寻而已。”按:《仪礼丧服辑略》末题“同治癸亥孟夏”,《丧服今制表》题“癸亥仲夏”,是两编在一年内成书,但《丧服今制表》序后,又有癸酉仲冬之跋,则相去已经十年。上册《仪礼丧服辑略》从国君之丧到为人后者之丧,都按照经传详细列举。只是缌麻章之贵臣贵妾,仍然主张敖继公等人之说,专属于士,殊不合。此贵臣就是斩衰章传之公卿大夫室老士。《通典》引马融说:“君为贵臣贵妾服,天子贵公,诸侯贵卿,大夫贵室老,贵妾谓姪娣”。详加阐述,是马氏对于贵臣贵妾解释得极其清楚,况且传之贵臣是对经之众臣而言,既然称贵臣,就必然有众臣。士之有臣无臣还有待论定,怎能有贵臣、众臣?以《杂记》君于卿大夫比葬不食肉,《服问》公为卿大夫锡衰以居考之,似乎比缌麻要重。《檀弓》悼公之母死,哀公为之齐衰,这都是国君对于贵臣贵妾之丧。待遇之礼,敖氏等人,专属之士,只是为了申明天子诸侯于臣无服之论,这是只见秦汉之尊君,而不知三代之君臣一体。康成也迁就无服之说,就想属之大夫,自然不如马氏之得其宜,而且马氏决不是初创此说,也必然有相传之家法。《丧服辑略》后面附有《丧服杂说》,颇有为后代加重丧服辨护之意。但洪武改嫡子之斩衷为期,而加庶母之服至期,则实在不是太子所能堪,因此,有懿文之薨,而酿燕王之祸。制礼重在准情,长子自然应当与众子稍微有所不同。至今乡闾族大者,仍然大多把长房之举动当作准绳,这似乎应当厘正。是书又申明嫡母在,应当为生母服,以及辩驳伯叔父之妾应当称庶伯叔母,不可无服之说,也极有独到见解。下册是《丧服今制表》,从男子之丧到为人后者之丧,略仿《律例服制图》,而更加详细。附衰冠杖履之制,乾隆定兼祧,道光重修通礼更定者,都已经搜入。也见究心礼制,但间附按语以表张氏之见,历举《大清通礼》无明文者,谓姑阙之。大概其意也有待于议礼者之增补,用意可嘉。此书有同治年间刊本。

猜你喜欢

  • 崇百药斋文集

    清陆继辂(1772-1834)撰。陆继辂,字祁孙,一字修平,阳湖(今江苏武进)人。嘉庆举人,官至贵溪知县。著有《崇百药斋文集》。陆继辂长于诗赋,李兆洛称其“温情多风,如其为人”。是集为陆继辂诗、词、文

  • 归安姚布政传略

    一卷。清姚文田(1758-1827)辑。文田字秋农,浙江归安(今湖州)人,嘉庆初状元,官至礼部尚书。著有《邃雅文集》等。此书为清姚延著传记资料汇编。延著字象宪,归安人。顺治四年(1647年)进士,官至

  • 武宣县志

    十六卷首一卷,清高攀桂修,梁士彦纂。高攀桂,陕西西澄人,嘉庆十一年(1806)任武宣知县。梁士彦,广西武宣人,乾隆六十年(1795)举人。旧志创修于邑人梁任隆,县令王锡九序,但未及刊行。康熙二十六年(

  • 春秋编年举要

    无卷数。明杨时伟撰。时伟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著有《春秋编年举要》、《正韵笺》、《诸葛忠武书》、《狂狷裁中》等。该书成于崇祯七年(1634)。分为前后两编,二编皆仿《史记》年表体例,以国为经,以事为纬。

  • 高州府志

    十六卷。清王概、于殿琰纂修。王概,字成木,号约祁,山东诸城人,岁贡生,官至广东布政使。于殿琰,乾隆二十二年高州知府。旧志创修于明宣德五年(1430)郡守富敬,至雍正间三度续修。乾隆间王概任高廉巡道兼摄

  • 神农本草经 赞月令七十二候赞

    《神农本草经赞》三卷,《月令七十二候赞》一卷。清叶志诜(生卒年不详)撰。叶志诜字东卿,湖北汉阳人。官至兵部郎中。博学好古,为金石专家,收藏颇丰。其子名琛,官至两广总督。叶氏重视养生、针灸之术。著有《观

  • 次柳氏旧闻

    一卷。唐李德裕(787-849)撰。李德裕字文饶,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宰相李吉甫之子。以父荫补校书郎,历任翰林学士、浙西观察史、西川节度使等职。武宗朝任宰相,执政六年,抑制宦官,打击藩镇,击败入侵回

  • 十一经问对

    五卷。元何异孙撰。异孙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其书在体例上依照朱子“或问”之体,以问答的方式解释经义,故名曰“问对”。《论语》、《孝经》、《孟子》、《大学》、《中庸》、《尚书》、《毛诗》、《周礼》、《仪礼

  • 龙川略志

    十卷。别志,八卷。宋苏辙(详见《诗集传》)撰。此书为苏辙追忆往昔之著述。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载:辙元符二年夏居循门,杜门闭目,追忆平昔,使其子远书之于纸,凡四十事,其秋复记四十七事。龙川,循州地名。

  • 读易举要

    四卷。元俞琰撰。此书《文渊阁书目》、焦氏《国史经籍志》、朱睦《授经图》皆著于录,然传本甚稀,故朱彝尊《经义考》亦云未见。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出,仍编次为四卷,流布渐广。俞琰易学,以朱子为宗,故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