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仪礼补逸

仪礼补逸

九卷。元汪克宽(1304-1372)撰。汪克宽字德辅、德一、促裕,号环谷。安徽祁门人。少承家学,后从师于吴仲迁。中泰定乡试,会试以答策切直被黜,遂弃科举。汪克宽致力于经学研究,授徒于宣州,学者称怀谷先生。明初,洪武初聘修《元史》,书成将授官,以年老有疾辞归。著作颇丰,除《仪礼补逸》外,还有《环谷集》、《诗集传音义会通》、《程朱易传义音考》及《春秋经传附录纂疏》等书。《仪礼补逸》虽以补逸为名,却与吴澄《仪礼逸经传》不同,取《仪礼》、《周礼》、《大戴记》、《小戴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以及诸经之文凡涉及礼者,以吉、凶、军、宾、嘉五礼统之,五礼又分子目一百八十四,每类皆联属书之,而词不相关。汪克宽著书,不甚讲体例,所录每条必标出出典,一类之中,条条连缀书之,合为一篇。此书实考典故,非考故事,并多引春秋失礼之事,杂列古制之中。有进行论说,纠正其谬的,也有不加论说的。对前儒之说有所驳难,但驳难中不免有失考证,选取材料亦多有可商榷之处。《仪礼补逸》虽体例较为特殊,在研究《仪礼》著作中仍属有较高参考价值。汪克宽按类系目、以目列事的方法,虽与传统不同,但却简捷明快。所属论语,也不失纯正。明程敏政《篁士敦集》有《仪礼补逸》,在此篇后称《仪礼补逸》一篇“尤号精确”。《仪礼补逸》版本有陆有弘治本,明洪武刊本;明弘治中程敏政校刊本;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明嘉庆姚繐刊本,藏于北京图书馆;清康熙十九年(1680)纳兰性德《通志堂经解》本;乾隆五十年(1785)通志堂刊修补本。

猜你喜欢

  • 桂馥轩丛书

    十八种,八十一卷。清佚名编。书前题“洪氏藏版”。所收如洪颐煊《平津馆读碑记》八卷、刘喜海《海东堂金石存考》一卷、孙星衍《孙氏祠堂书目内外编》七卷、《廉石居藏书记内外编》二卷等,均为清代考证金石目录及其

  • 诊宗三味

    一卷。清张璐(详见《张氏医通》)撰。又名《石顽老人诊宗三味》。张氏认为人身有病,莫不见之于脉。但当时的某些脉学著作却颇多疏漏谬误之处,于是编撰此书。书成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全书共三万七千字,以

  • 六书千文统要

    二卷。清胡正言(约1584-1674)撰。正言字曰从,广东海阳(今潮安)人。仕明,官武英殿中书舍人。是书卷首有序,不著撰人姓名。次录周兴嗣《千文》原文。次列李如真《篆法偏旁正讹歌》,以篆隶相间书之。次

  • 刘氏政论

    一卷。三国魏刘廙(180-221)撰。清马国翰辑。刘廙,字恭嗣,南阳安众(今河南镇平县东南)人,事曹操为丞相掾属。汉文帝即位,官侍中,封关内侯,著书数十篇。清马国翰所辑《刘氏政论》一卷,实为一篇。《续

  • 二程外书

    十二卷。二程门人所记,朱熹编辑。成书于乾道九年(1178)六月。是书属于其门人搜辑的余篇及语录;又取诸人集录,参伍相除,得此十二篇,以为外书。凡采朱光庭、陈渊、李参、冯忠恕、罗从彦、王蘋、时紫芝七家所

  • 酒色财气

    四卷。作者不详。本传奇共二十七出,写龙图阁大学士包拯审理四件狱讼案件,平反冤狱之事。第一出至第八出为酒案,写临川人高阳在元宵节醉酒后到街头观灯,与富户雷士春发生冲突。雷士春之侄名应元,是道士,图其伯父

  • 东塘日札

    一卷。明朱子素撰。朱子素,字九初,江苏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人,生卒年不详。明诸生,明亡后应贡不仕,隐居授徒。著有《吴疁文献》等书。《东塘日札》记弘光元年(1645年)清军破南京后,进兵嘉定诸县,下剃

  • 孝经安昌侯说

    一卷。张禹(?-前5)撰。清马国翰辑。张禹字子文,河内轵县(今河南济源县东南)人,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封安昌侯。专精《论语》,亦治《易》。著述有《论语章句》,一作《鲁安昌侯说》或《张侯论》,《孝经安

  • 玉磬山房诗

    六卷。清刘大观(约1794前后在世)撰。刘大观字正孚,号松岚。山东章丘县人,生卒年未详。乾隆四十二年(1777)拔贡生。官至山东河东道,署布政使。此书以编年为次,凡古今体诗五百余首。始乾隆五十四年(1

  • 寒山蔓草

    十卷。明赵宦光编。赵宦光,字凡夫,江苏吴县人。生卒不详。著有《说文长笺》。朱彝尊《静志居诗话》称“宦光饶于财,卜筑城西寒山之麓。淘汰泥沙,俾山骨毕露,高下泉流。凡游于吴者无不造庐谈宴,广为乐方。”赵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