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佛教初学课本

佛教初学课本

一卷。清代居士杨文会(1837-1911)撰。杨文会,号仙山,安徽石埭县人。生逢清朝末年,经历过因太平天国运动的辗转迁移。面对时局的动荡,杨文会却专心学习音韵、历数、天文、地理、黄、老、庄、列等学问,以图济世拯民。后因得见深通佛学的王梅叔等人,加之他因病期间研究《大乘起信论》、《楞严经》,从而增强了他对佛经钻研的兴趣。杨文会的佛学思想,尤重视净土法门。他推崇明末四大师(莲池、紫柏、憨山、澫益),对佛学各宗及内外学说,带有浓厚的调和色彩。他常常表示“教宗贤首,行在弥陀”。他独尊贤首,对接近他的学人则因材施教。杨文会宏扬佛学四十年,对中国近代佛学的传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对佛教的弘扬,主要事迹有:第一,设立金陵刻经处,募款重刻藏经。第二,举办学校,培养弘法人材。于金陵刻经处设立祇洹精舍,招收僧俗学生十余人,由他亲自主讲佛学。他还创办了佛学研究会。第三,笔耕著书,传教后学。他的著作有《大宗地玄文本论略注》四卷,《佛教初学课本》并《注》各一卷,《十宗略说》一卷,《阴符》、《道德》、《庄》、《列》四经发隐各一卷,《论语》、《孟子》发隐各一卷,《等不等观杂录》八卷,《观经略论》一卷,《阐教编》一卷,均刻版印行。所著《佛教初学课本》一书,为佛学教科书,也是杨文会开办学校教育的佛学启蒙读物。该书以简炼的文笔,深入浅出的内容,阐述了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佛教基本教义和义理。并附有《注》一书,作为课本辅助材料,以资初学。该课本发挥了很好的启蒙作用。现见载版本有《清史·艺文志补编》。

猜你喜欢

  • 孝经郑氏注

    一卷。汉郑玄注。清袁钧(生卒年不详)辑。袁钧,字秉国,一字陶轩,号西庐,浙江鄞县人。袁钧为乾隆拔贡,嘉庆初举孝廉方正。袁氏精于郑学,辑有《郑氏佚书》二十三种,著述有《四明文献征》、《近体乐府》。《孝经

  • 韩非子集解

    二十二卷。清王先慎(生卒年不详)。王先慎,字慧英,长沙人,官道州训导,著《韩非子集解》二十二卷。王先慎认为《韩非子》“旧注不备,且有舛误,近儒多所匡益”《续四库全书提要》,便依自己的看法,撰成《韩非子

  • 易卦私笺

    二卷。清蒋衡撰。衡原名振生,字湘帆,一字拙存,晚年号江南拙叟,又号函潭当布衣。江苏金坛(句容县)人,康熙贡生。蒋氏善长书法,曾以楷书写十三经共八十余万字,乾隆时曾奉旨刻石列于太学。著有《拙存堂诗文集》

  • 瓮牖闲评

    八卷。南宋袁文(生卒年不详)撰。袁文字质甫,四明鄞县(今浙江宁波)人。生平事迹不详。据其子袁燮《絜斋集》所作袁文墓志表,知袁文“幼喜读书,不汲汲于科名,唯务勤学”,杂拾经史诗文,加以评论,撰成此书。原

  • 纬捃

    十四卷。清乔松年(1815-1875)撰。乔松年字建侯,号鹤侪,山西徐沟(今榆次)人。道光十五年(1835年)进士,授工部铅子库主事,历任都水司员外郎、常州、苏州、松江知府。同治二年(1863年)升任

  • 视履类篇

    二卷。明李同芳撰。同芳字济美,号晴原,昆山(今属江苏)人。万历八年(1580)进士,官至山东巡抚。该书乃自传性质的著作,主要记叙其生平善迹。书分四十门,每门题目皆取佳名为之,明显寓有自美自誉之意。这类

  • 易经讲义

    八卷。清苌仕周撰。苌仕周字穆亭,汜水人。乾隆七年(1742)进士。官宜君县知县。此书以程《传》及《本义》为宗,不用象数之说,对于卦变尤力。大旨认为,“凡卦有二体,即有内外上下。有内外上下,即有上下往来

  • 三论玄义

    二卷。唐代释吉藏撰。吉藏生平事迹详见《华严经游意》辞条。《三论玄义》是吉藏居扬州慧日道场时应杨广之请于仁寿二年(602)所作,用以总叙《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三论的要旨。全书内容分两大部分:一

  • 彩线贯明珠秋檠录

    一卷。不著撰人名氏,据考系为明代嘉靖(1522-1566)以后成书。主要记述了自伏羲至明武宗历代帝王事迹。叙述简略,但有些用语不太妥当。

  • 王氏六书存微

    八卷。近代王闿运(1833-1916)撰。陈兆奎(生卒年不详)辑存。喻谦(生卒年不详)述微。闿运字壬秋,湖南湘潭人。咸丰举人。讲学于四川、湖南、江西等地。清末,授翰林院检讨,加侍讲衔。辛亥革命后任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