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切韵考

切韵考

①分内外篇。《内篇》六卷:《外篇》三卷。清陈澧撰。陈澧(1810-1882)字兰甫,号东塾,学者称东塾先生。广东番禺(今广州市番禺县)人。道光十二年(1832年)举人,官河源县训导,后为广州学海堂学长数十年,晚年主讲菊坡精舍,从学者甚众。学识渊博,尤精文字音韵之学。尚著《说文声表》、《声律通考》、《汉儒通义》、《东塾读书记》等多种。《切韵考》是研究《切韵》音系的一部重要著作,影响很大。《内篇》六卷,卷一《序录》;卷二《声类考》,考证《切韵》声类;卷三《韵类考》,考证《切韵》韵类;卷四《表上》、卷五《表下》,把所考韵类列成韵表;卷六《通论》,论列理论问题。《外篇》三卷:卷一《切语上字分并为三十六类考》,云:“唐宋时通行者《切韵》、《唐韵》、《广韵》,作字母等子者之所据也。今《广韵》犹存,故据以考字母等子也。《广韵》切语上字四十类,唐末沙门三十六字母,则少四类。明微二类,《广韵》切语上字同一类;字母照穿床审喻五类,每一类《广韵》切语上字分二类;故四十类为三十六类也。其帮滂并非敷奉六类亦与《广韵》切语上字分合不同。今皆胪列之,其得失则后别有论。”卷二《二百六韵分并为四等开合图摄考》,是一部韵图。卷三《后论》类似《内篇》第六卷。《切韵考》认为“陆氏《切韵》之书已佚。唐孙愐增为《唐韵》,亦已佚。宋陈彭年等纂诸家增字为《重修广韵》,犹题曰陆法言撰本。今据《广韵》以考陆氏《切音》,庶可得其大略也”。陈氏通过《广韵》反切,对《广韵》的声韵系统进行了全面研究。根据反切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声调的基本原理,创造了研究反切的著名的系联法。本书卷首《条例》详细叙述了这种方法,概括起来有下列几点:(一)反切上字或下字同用的,被切字的声母或韵母必然同类;(二)反切上字或下字互用的,被切字的声母或韵母必然同类;(三)反切上字或下字递用的,被切字的声母或韵母必然同类;(四)《广韵》同音的字不会设立两个不同的反切,因而两个反切下字同类的,上字必不同类;上字同类的,下字必不同类;(五)反切上字有时两两互用,因而有实同类而不能系联的现象。《广韵》一字两音往往互注反切,互注的反切既然同音,它们的反切上字当然同类,如平声东韵“冻,德红切,又都贡切”,去声送韵“冻,多贡切”。这里又音“都贡切”指的就是“多贡切”。既然“都贡”、“多贡”同一音,“都”“多”当然同类。凡上字实同类而不能系联的,可据此以求。(六)反切下字有时也两两互用,因而也有实同类而不能系联的。《广韵》平上去入四声相承的韵,它们的分类也大多相承。凡反切下字不系联,而相承的韵又分两类的,就据以定其分类,否则虽不系联也定为同类。就利用反切本身以考求《广韵》声、韵类别来说,陈氏的方法是正确的,但陈氏过分强调系联法,“惟以考据为准,不以口耳为凭”,把复杂的反切系统单纯化了,所以系联的结论与《广韵》的实际语音系统并不完全一致。后人有鉴于此,遂在陈氏基础上,广泛利用其他材料,方逐步解决了陈氏没能解决的问题。陈氏运用系联法,考证出《广韵》有四十声类、三百二十一韵类,为《广韵》声韵系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其后黄侃、钱玄同订为四十一声类;白涤洲订为四十七声类;高本汉、黄淬伯亦主四十七声类说;曾运乾、陆志韦、周祖谟则分出五十一声类;董同和,李荣主张“俟”类独立,实际是分为五十二声类。《广韵》的韵类,后来学者认为如果尽可能地分,可有三百三十五个韵类。如果不计声调,可归纳为一百六十三个韵母。声类可归并为三十七个声母。陈氏《切韵考》有《番禺陈氏东塾丛书》本及《音韵学丛书》本等。北京市中国书店1984年据成都书局1929年版影印本最易得。②四卷。清李邺撰。李邺字衡山,江都(今江苏江都县)人。李氏尝馆于沈灏家,此书为灏出资刊行者。卷一《集说》、卷二《图表》、卷三《韵谱》、卷四《切法》。李氏之学出于宋明等韵,所制韵图,横列为公恭居姑等四十四字,每字分阴阳上去入五声。纵列喉舌等七音。韵谱既定,然后据谱出切。又制定各种符号以定开合等。李氏祖述宋人,为弥合语音变化之后产生的困难,制定诸多门法,遂使易切之字,转入艰涩。李氏对门法阐述甚详,颇资参考。是书有雍正间刻本。

猜你喜欢

  • 风俗通义

    十卷。东汉应劭(生卒年不详)撰。邵字仲瑗,东汉汝南郡南顿县(今河南项城县境内)人,生于累世通显的官僚世家。灵帝初年,他凭藉先世的权势,由郡举孝廉。嘉平二年(173年)为郎,辟车骑将军何苗掾,又曾为萧令

  • 汀州府志

    四十五卷,首一卷,清曾日暎修,李绂纂。曾日暎,字艺田,江西南昌人。乾隆十三年(1748)任汀州府知府。李绂,临川人,曾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曾日暎任知府后,以志乘自明崇祯十年修后一直未修,于是开局重修

  • 大易观玩录

    四卷。清胡泽顺著。胡泽顺字梅坪。泾县人。曾官训导。一生致力于经史义理性命之学。此书卷一认为伏羲始作八卦。乾卦为圆形,其余七卦则为半圆形。据此作八卦图,乾卦作六圆,其余七卦都由半圆合成浑圆。后引古文加以

  • 戴简恪公遗集

    八卷。清戴敦元(1768-1834)撰。戴敦元,字士旋,号金溪,谥简恪,浙江开化人。乾隆年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平生喜欢读书,专工注疏,著有诗集及《戴简恪公遗集》。该集是其门人吴钟骏前后连缀,胡次瑶编

  • 古周易

    一卷。宋吕祖谦(1137-1181)编。祖谦字伯恭,人称东莱先生。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祖谦幼承庭训,长从林之奇、汪应辰、胡宪诸儒游,又与张栻、朱熹友善,人谓其学本之家庭,有中原文献之传。孝宗隆兴元

  • 四朝人物略

    六卷。清孙承泽(详见《尚书集解》)撰。记载汉唐以来名人。第一至五卷为汉至宋代人物,照录《名臣录》之文;第六卷记明代人物,皆用明刘基等人著述编成。孙承泽长于掌故、鉴赏,于史则非其所长,故本书只是抄录前人

  • 古今识鉴

    四卷。明袁忠彻编。袁忠彻字静思,鄞县(今属浙江省)人。其父袁珙精于相术,尝断朱棣当有天下,及朱棣及位为明成祖,袁珙被任官太常寺丞。袁忠彻承其父传,也精相术,曾任官尚宝司少卿。著作有《人相大成》、《凤池

  • 声韵考

    四卷。清戴震撰。戴氏生平见“方言疏证”。《声韵考》是一部考辨阐发声韵源流的著作,条例略仿顾炎武《音论》,而精博过之。戴氏论转注同义相受颇得汉以后不传之旨。历考反语本原于汉魏经师,非始于释氏字母,所论殊

  • 经义塾钞

    一卷。清俞樾撰。经义,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以经书文句为题,作文阐发其义理。清光绪二十七年(1902),下诏科举废除时文,改用“四书义”、“五经义。”俞樾遂根据科举要求,撰写了这一卷文章,作为学子应试的

  • 厚石斋集

    十六卷。清汪孟鋗撰。汪孟鋗,生卒年均不详。字康古,号厚石,秀水(今浙江嘉兴)人。乾隆年间进士,官至礼部主事。汪孟鋗藏书甚多,终日研讨家藏典籍,耳濡目染,因而能文好诗。其诗多抒发个人个情怀,不拘泥于唐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