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医门棒喝初编 二编伤寒论本旨

医门棒喝初编 二编伤寒论本旨

《医门棒喝初编》四卷,《二编伤寒论本旨》九卷。清章楠《生卒年不详》撰。章楠字虚谷,会稽(今属浙江)人。因幼年多病而钻研医学,博览群书,取众家之长,颇受《叶天士医案》影响。曾到广东、河北等地求医。《医门棒喝初编》成于道光五年(1825)。意在“阐明医理,评论诸家之流弊,以警告后世”,故名。据《郑堂读书志》载:“今观其书,自六气阴阳论,以迄性说,凡二十六篇,冠以条例九则”,“其体例与徐回溪《医学源流论》相似,而综其大旨,总以叶天士《临证指南》为宗。”全书论述中医理论、诊法、内科、外科及痘疹证治,并附有医案。临证部分主要以叶天士、薛雪温病说为基础。尤推崇叶天士之说。其温病理论对王孟英编纂的《温热经纬》一书影响较大。《医门棒喝初集》,有的刊本又作《医门棒喝》,有道光十五年(1835)偁山书屋刻本,同治六年(1867)聚文堂刻本,1925年绍兴墨润堂书苑石印本。《二编伤寒论本旨》有的刊本又作《伤寒论本旨》。章氏认为《伤寒论》词简而义深,理法微妙,难于领会。故撰此书,为“辨别义理,证其讹谬,以其合乎意旨。”故名“伤寒论本旨”。卷一至卷四论伤寒大意、阴阳表里以及六经证治、合病、并病等;卷五至卷七论误治辨证、温病、热病、暑病之源流及证治;卷八至卷九论脉证合参及依条文之序汇集诸方。吴氏推崇张仲景辨证论治理论,对张仲景之失亦有所抨击,有一定见地。书中篇目依方有执之说,删王叔和撰例,辨脉、平脉不列专篇,而采摘其关于本论内容,列于各病证条下。间采诸家之说,自为之释,其中对温、热、暑、湿论说最为详细。其论诸家之弊,认为刘完素六气皆从火化之说,颇为至理。强调伤寒与温病不同,对六经、六气等概念有所阐发,但亦有不尽全面之处,如把温病机械地按四时分类等。此书对阐述《伤寒论》之说有一定作用,亦为后世学习研究仲景之学的参考书。有道光年间偁山书屋刻本。

猜你喜欢

  • 慈济方

    一卷。明释景隆(生卒年不详)撰。释景隆,号空谷,吴(今江苏镇江)人。据此书原刊本聂大年序称,景隆戒行精专,经禅之余旁及医学。书中杂记丸散膏丹及效验单方,不加分类,随得随记。内容涉及内外各科杂证四十余种

  • 握机经

    ①见《握奇经》② 三卷。《握机纬》十五卷。明曹允儒撰。允儒字鲁川,太仓(今属江苏)人。生卒年不详。据此书王世贞《序》,称昆山明斋王氏与念庵罗公、荆川唐公因倭变,研究《握奇经》,后以其说尽授之鲁川曹君。

  • 众妙集

    一卷。宋赵师秀(约1204年前后在世)编。(见《清苑斋集》条)。此集录唐代五、七言律诗。上起沈佺期等七十六人,以五言居多,七言仅十分之一。此书毛晋曾刊、面世较晚,故为世人所罕论,但去取颇精审。此集前后

  • 灵枢悬解

    九卷。清黄元御(详见《周易悬象》)撰。此书将《灵枢》篇目重新加以编次,分为刺法、经络、营卫、神气、脉象、外候、病论、贼邪、疾病九类。对原书内容改动不多,但指出很多错简之处,如黄氏认为“经别”前十三段为

  • 福安县志

    ①九卷,明巫三祝修,黄启仕纂。巫三祝,广东龙川人,崇祯元年进士,崇祯四年任福安县知县。黄启仕,儒学训导。考福安县志,创修于明嘉靖三十八年,再修于万历二十四年。及巫三祝来,邑志之不修已三十余年。巫令创议

  • 古文尚书辨

    ① 一卷。清朱彝尊(1629-1709)撰。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坨,浙江秀水(今嘉兴)人,清代文学家。康熙时举博学鸿词科,授检讨,曾参加《明史》的编纂工作。著有《经义考》、《日下旧闻》、《曝书亭集》等,

  • 孝经刊误

    一卷。宋朱熹(见《周易本义》)撰。该书成于淳熙十三年(1186),时熹57岁,主管华州云台观。该书取古文《孝经》分为“经”一章,“传”十四章,删旧文二百二十三字。书后有《自记》曰:“熹旧见衡山胡侍郎(

  • 庞眉生集

    十六卷。明于慎思(约1587前后在世)撰。于慎思,字无妄,号航隐。山东省东河县人,生卒年不详。为明代文学家于慎行之弟。亦工诗文。著有《庞眉生集》。是集凡十六卷,诗七卷,杂文八卷,乐府一卷。其诗文皆有纵

  • 国朝耆献类征

    七百二十卷。清李桓(1827-1891)编。李桓,字叔虎,号蔽堂,湖南湘阴人。以荫官至布政使。此书亦称《国朝耆献类征初编》或《耆献类征》。是李桓辞官居家后历时二十四年,于光绪十六年(1890)编辑成书

  • 李虚中命书

    三卷。旧本题鬼谷子撰。唐李虚中(762-813)注。李虚中,字常容,魏侍中李冲八世孙。进士及第,元和中官至殿中侍御史。翰愈曾为作墓志铭,见于《昌黎文集》,墓志铭说:“最深五行书,以人之始生年月日,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