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博雅音

博雅音

十卷。隋曹宪音释。曹宪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市)人。仕隋为秘书学士,聚徒教授凡数百人,公卿多从之游。精小学,曾奉炀帝命与人同撰《桂苑珠丛》,以规定文字。又注《广雅》并为音解,学者推其该洽。贞观中拜朝散大夫。自著《文字指归》四卷、《尔雅音义》三卷。著作仅《博雅音》传世,余皆亡佚,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文字指归》一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曰:“隋秘书学士曹宪为之音释,避炀帝讳,改名《博雅》,故至今二名并称,实一书也。”张揖原本《广雅》仅只三卷,后传写析其篇目而成四卷,曹宪随文附注之本更析为十卷。宋晁、陈书目及《文献通考》皆止载《博雅》十卷,是宋时无注本已亡佚不传,止有曹宪音释之《博雅》传世。曹宪音释附于相应正文之下,至清王念孙撰《广雅疏证》,方将曹宪音释析出,作为附录,置于《广雅疏证》刊本卷尾。1983年中华书局点校本,仍家刻本之旧,置《博雅音》于卷尾,凡十卷。《博雅音》主要为依字注音;间或说明字体,如“,门悼反,冒字也,必无有字边;从毛,吐外反,形声”;亦略有诠解,如“大予,汉明帝永平三年秋八月戊辰,改大乐为大予乐”。《广雅疏证》所附《博雅音》曾经王念孙校勘,校语与曹宪音释以圈隔开,甚为清晰,如“亢,乎郎。各本乎讹作呼,今订正。《广雅》训亢为极,则当音口浪反。”核其全书所校,即就附于《广雅》之音,审悉某为雅文误入音内、某为音字误入正文、某为讹字、某为改字、某为脱文、某为改音、某为此字之音误属于彼字、某为校记之语误羼入本文,为之逐条注明。更考知曹所据《广雅》之本即有误字,曹氏就误字注音,遂并纠其失,为之厘定。王氏辨析之精、考定之核,学者评价极高,以为乃千古不刊之作也。

猜你喜欢

  • 河防辑要

    四卷。民国周家驹撰。周家驹,字子昂,合肥人。好水利之学。以为治河之方,元明清以来最著之书,多详于河道形势,而略于工程建筑之法,家驹因著此书。南京汤明林印刷工厂印本。共四卷,分为名言论,修守类,土工类,

  • 尚友录

    二十二卷。明廖用贤(生卒年不详)撰。廖用贤字宾于。此书成于明天启年间。其书体例,略同于《万姓统谱》。搜录古人事实,以韵为纲,以姓为目。其事记载,详略不尽合适,亦无所考证。

  • 韵镜

    一卷。现存最早的韵图。作者已不能确知。传本卷首有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张麟之识语,及他在嘉泰三年(1203年)的序。此书的成书年代历有争论,罗常培《通志七音略研究》云:“等韵图肇自唐代,非宋人

  • 理学类编

    八卷。明张九韶(生卒年不详)撰。张九韶字美和,后以字行,《明史·宋讷传》附载张九韶传,即称张美和,清江(今属江西)人。元末累举不仕。明洪武三年(1370),荐举为县学教谕,迁国子助教,改翰林编修。致仕

  • 仪礼事图

    十七卷。吴之英(?-1918)撰。四川名山县(今四川省中部)人。由优贡于光绪十七年(1891)六月选灌县训导。其著述极多,有文集《天文图考》诸书及是书。本书前面有之英自序,序的大义是:善于言礼者,通晓

  • 易图略

    八卷。清焦循撰。此书系《雕菰楼易学》三种之一。焦氏撰成《易通释》后,又提要为图略,凡图五篇,分别为旁通图、尝位失道图、时行图、八卦相错图、比例图。原图八篇、论十篇。原八篇为原卦、原名、原序、原彖象、原

  • 广艳异编

    三十五卷。明吴大震编。吴大震字东宇,号长孺,又自号市隐生,休宁(今安徽休宁)人,生卒年不详。《广艳异编》成书当在明万历年间,为文言短篇小说集,广泛收录宋元明小说故事,取材范围、内容、体例与《艳异编》概

  • 大学质语

    一卷。中庸质语 一卷。清胡德纯撰。德纯字敬一,直隶大兴(今北京大兴)人。是书以俗话达义理,对经文及朱子章句均添旁注,又于每节每章之后,发挥其旨,虽未尽能曲当圣贤之意,但施之童蒙,较易了解,因言之无文,

  • 江上遣闻

    一卷。清沈涛撰。沈涛,江苏江阴人。字次山,生卒年月未详。乾隆二年(1737年)进士,曾任江西长宁知县。纂有《长宁县志》,著有《念山堂诗集》。《江山遣闻》记清初清兵南下,破南京后,发布剃发令,江阴人民群

  • 方初庵集

    十六卷。明方扬(约公元1585年前后在世)撰。方扬,字思善,号初庵,安徽歙县人。生卒不详。隆庆五年(1571年)进士。官至杭州府知府。著有《方初庵集》。方扬本有《山中》、《燕中》、《中州》、《南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