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相遇录
十卷。作者不详。记宋大臣韩琦事迹。韩琦(1008-1075)字稚圭,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曾多次出任边将,仁宗、英宋、神宗三朝宰相,封魏国公,谥忠献。《四库提要》考本书为南宋时韩琦子孙所作。云:“书末载琦曾孙名十三人,而无侂胄,盖讳而削之,知其成于开禧后矣。”今有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徐缙芳刻本(现藏北京图书馆)、《宋三大臣汇志丛书》有明崇祯元年(1628)大观堂刻本(现藏中科院、北京师范大学)。
十卷。作者不详。记宋大臣韩琦事迹。韩琦(1008-1075)字稚圭,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曾多次出任边将,仁宗、英宋、神宗三朝宰相,封魏国公,谥忠献。《四库提要》考本书为南宋时韩琦子孙所作。云:“书末载琦曾孙名十三人,而无侂胄,盖讳而削之,知其成于开禧后矣。”今有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徐缙芳刻本(现藏北京图书馆)、《宋三大臣汇志丛书》有明崇祯元年(1628)大观堂刻本(现藏中科院、北京师范大学)。
十三卷。明陈第(1541-1617)撰。陈第,字季立,号一斋。福建连江人。万历时为诸生。俞大猷召为属下,教其兵法。后陈第出守古北口,历蓟镇游击将军。陈第善书,工于诗。著有《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
二卷。《文章表录》一卷。明杨仪撰。其履贯、生卒均不详。本书采古人有关常熟的诗文著作裒为一帙。有:文一卷,自梁鸿至杨舫计三十六篇;诗一卷,自支遁至王宠计四十二首;其《文章表录》一卷,文六篇,诗三首。《表
清卢云英编。云英生卒年字号及事迹均不详,庐江(今属安徽省)人。明江西布政司参政卢谦曾孙。以谦在永丰所刻《五经图》原本散乱,重新校订增补而成此书。在凡例中称共改正五百余处。以此书与杨甲本对校,杨本于《大
一卷。清末民初廖平(1851-1932)撰。廖平字季平,号六译老人。四川井研人。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一生著述甚丰。其易学著作除此书外,尚有《四益易说》、《易生行谱例言》等。此书所谓易经古本,并
三卷。原题小室山处士李若立撰。李若立事迹年代均不可考。据书中李若立的自序云“若立虽乏光容,无能自衒,早游续席,颇践鲤庭,躬承阙里之言,伏奉闺门之训。每至坛花发采,阅礼而入缁帷,市叶舒阴,敦书而升绛帐。
三十三卷。清周鲁(生卒年不详)撰。周鲁字南林,无锡人。此书为抄录类书而成。其内容全不注明出处。有的舛误相因,并无新意。
一卷。唐代释道宣撰。道宣生平事迹详见《四分律合注戒本》辞条。《教诫新学比丘行护律仪》作于贞观八年(634),永徽元年(650)重修。共有二十三法,四百六十六条。第一目,入寺法;第二目,在师前立法;第三
二十四卷。清李延昰撰。李延昰字辰山,上海人,初名彦贞,字我生,生卒年不详。据《松江府志》云:李延昰卒时,“以书籍二千五百卷赠秀水朱彝尊”,可知为清初康熙年间在世。著有《放鹇亭集》和《南吴旧话录》。《南
八卷。明聂豹(1487-1563)撰。聂豹字文蔚,号双江,永丰(今属江西)人。正德十二年(1517)中进士,任华亭知县。嘉靖四年(1525),召为御史。因劾奏宦官和权臣,而有能谏之名。出为苏州知府,后
二卷。德国邓玉函(1576-1630)译。邓玉函又名特伦茨·扬,字涵濮。德国耶稣会教士。1621年来华,先到澳门,后到嘉定学习汉语文,再到杭州传教。不久便赴北京,主持修正历法。1630年死于北京。著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