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外科证治全生集

外科证治全生集

不分卷。清王维德(1669-1749)撰。王维德字洪绪,别号林屋山人、林屋散人、定定子。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世代医家,曾祖王若谷,曾广集有效之病科方剂汇集成册,作为传家之宝。王氏资质聪颖,幼承家学,博览医书,并旁涉星命、卜筮之书,学识颇广。在医学方面,通内、外、妇、儿各科。尤擅长外科。行医四十余年,临床效果卓著。此书又名《外科全生集》,自谓数十年诊治无一失误而全生,因以为名。是王氏根据家传四代外科经验编撰而成,全书六万七千字。分为六部分:论证、治法、医方、杂证、制药、医案。论证为论述痈疽诊治要点;治法按人体上、中、下三部分论述外科病证治疗;医方共载外科效方七十五首;杂证为记有内、外、妇、儿杂病验方四十八首;制药部分介绍了二百余种药物性能及其炮制。王氏临证善辨阴阳虚实,对阴疽的病机和辨证施治,尤有卓见。他反对当时一些医者只问所患部位属于何经,便循经投药,不分寒热,不辨阴阳虚实的偏见。因此,在本书中主张以阴阳为纲,把外科诸证分为阳证和阴证两大类,并分别对其病机、辨证和治疗加以阐发。如痈为阳症,疽为阴症等。而对阴症的鉴别和治疗,特别重视。他反对以寒凉清火之法治疗阴症。因此他创立了几个治疗阴疽的名方,如温补气血、开腠逐毒的阳和汤;开腠理、散寒凝的阳和丸;温散寒凝、解毒生肌的外敷剂阳和解凝膏和通关窍、活血解毒的犀黄丸等,用于治疗阴疽疗效甚好。这些方剂的创立是王氏在外科理、法、方、药上的一大贡献,至今仍为有价值的方剂。他以审察痈疽形色和浓汁的情况来辨别气血之盛衰、毒邪之轻重,亦卓有见识,理论阐述极为明晰。其消肿散结的小金丹,确有一定疗效,现在临床上使用的小金片即依据小金丹减味而成。王氏治痈疡,反对滥用刀针,提出“以消为贵,以托为畏”。痈当清火败毒,消肿止痛,非溃者不可用托毒之法,而治疽则宜开腠理、散寒凝,溃者当温补排脓,兼通腠理,对外科内治颇有促进作用。然完全否定刀针排脓,反对使用丹药及抨击明代著名外科学家陈实功一派“尽属刽徒”之论,显示了其思想保守一面。此书见解独特,为指导外科临证的重要方书之一。流传较广,至今仍为我们研究中医外科的重要参考书,颇有实用价值。有乾隆五年(1740)本,光绪三十一年(1905)扫叶山房刻本。

猜你喜欢

  • 群经平议

    三十五卷。清俞樾撰。俞樾生平见“广雅释诂疏证拾遗”。在清末训诂之学衰微时期,能坚守壁垒,保持朴学作风,继续乾嘉大师余绪,作出贡献的学者,公推俞氏及孙诒让二公。俞氏著述宏富,总汇为《春在堂全书》,凡四百

  • 济阴纲目

    十四卷。明武之望(1552-1628)撰。汪淇笺释。武之望字叔卿,号阳纡,关中(今陕西临潼)人。武氏“幼治儒经”,在关中一带颇具名气,有“关中鸿儒”之称。万历十七年(1589)中进士,尝官吏部主考官等

  • 介塘文略

    一卷。明王相(?~1524)撰。王相,字懋卿,号介塘,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嘉靖初,因争大礼廷杖,创重而卒。事迹附见《明史·王思传》。此集杂文十八篇,多酬赠之

  • 区种图说

    一卷。清孙宅揆(生卒年不详)撰。孙宅揆,字熙载,号毅斋,馆陶(今河北馆陶县)人。康熙六十年(1721),孙宅揆在认真研究同时代人朱龙耀有关“区种”著作的基础上,写成《区种图说》(又称《教稼书》)一书。

  • 天原发微

    五卷。宋鲍云龙(1226-1296)撰。鲍云龙字景翔,号鲁斋,歙县(今属安徽省)人。宋宝祐六年(1258)举人,景定中(1260-1264)乡贡进士,居乡教授,入元不仕而终。其人博通五经,尤精于易,著

  • 益雅堂全集

    见《玲珑山馆丛书》。

  • 左传人名备考

    不分卷。清赵宗侃撰。宗侃,钱唐(今浙江杭州)人。该书考证《左传》中的人名,对于同名异人、异名同人尤加注意。该书有清道光己酉(1849)凤樵书屋刊本。

  • 悟真篇注解

    三卷。明张位(详见《问奇集》)撰。宋代张伯端所撰《悟真篇》传世后,曾有诸家为之作注,各家所见不同,一般认为翁保光注本较近于经旨。元代以后,由于多有窜乱而失原貌。张位撰此书,就是想明其经旨,为学者释迷正

  • 训女蒙求

    一卷。宋徐伯益(生卒年不详)撰。徐伯益爵里亦不详。本书模仿李瀚《蒙求记》的体例。收集妇女事迹,分类编辑。为四言韵语,皆习见之词,无足采录。

  • 希腊志略

    七卷。未著撰者姓名。英人艾约瑟(Joseph,Edkins)译。书七卷。卷一,溯希腊人初始,分十五节叙述。卷二,比罗地上古诸事,分二十一节叙述。卷三,雅底加上古诸事,分二十一节叙述。卷四,约年背叛并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