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对数探源

对数探源

二卷。清李善兰(详见《方圆阐幽》)撰。《对数探源》是李善兰早期数学研究成果,写于1845年,与《方圆阐幽》、《弧矢启秘》一同构成他独创的“尖锥术”奠基性著作。《对数探源》是尖锥术用于对数研究的专著。李善兰认为:“欧罗巴造(对数)表之人,仅能得其数,未能知其理也,间尝深思得之,叹其精微玄妙,且用以造表,较西人简易万倍。然后知言数者之不可不先得夫理也。”他的精微玄妙之理就是尖锥术。《对数探源》卷一为“明理”部分,叙述了十二条命题,首先他指出:“对数之积,诸乘尖锥之合积也。”所谓“对数之积”就是一支双曲线下一段区间内的面积,它等于相应的数的对数。第七条命题说:对于上述之尖锥合积,“若于其直线上作连比例诸率线,各如其线截之,则逐层前率截积与后率之较其积皆同。”这是本书的核心定理,说明了对于任意x,尖锥合积L(x)与h-x之间的对数对应关系,即证明了相当于的积分公式,将对数计算化成了尖锥合积计算。《对数探源》卷二为“详法”,先求二十尖锥“泛积”,李善兰把叫做k-1乘尖锥之“泛积”,他求到,做成二十尖锥注积表,由此表可求出由2到10的各自然数的自然对数。为计算常用对数,李善兰在注积表基础上求得μ=0,43429451,然后又求出由到这19个数做成二十尖锥定积表,“既得二十尖锥定积,便可依此造表”。求得各数之常用对数。在具体使用时,只须计算到“十三乘尖锥”,因为数已很小,故“十四乘以下,俱去不用”。《对数探源》以李善兰独创的尖锥术来处理对数计算,并取得了一些相当于定积分的结果,这在当时西方微积分尚未译成中文的情况下是十分可贵的。《对数探源》的版本有:《则古昔斋算学》本,现藏北京图书馆、苏州图书馆;《古今算学丛书》本;金山钱氏《指海》本。

猜你喜欢

  • 清平县志

    ①二卷。清王佐纂修。王佐,满洲正黄旗人,举人出身,康熙五十二年(1713)任清平知县。王佐掌清平后,见旧志自兵燹之后,所存不过什一,遂为重修。取旧志为蓝本,加以厘正而更新,终成新志。《清平县志》康熙五

  • 潜学稿

    十二卷。明邓元锡(1527-1592)撰。邓元锡,字汝极,号潜谷,江西南城人。著有《三礼绎》。此其所作杂文及语录。其语录主有感而言,在当时尚为笃实。文章则颇为朴拙未足擅长。本书四库已存目。

  • 节妇传

    十五卷。清杨锡绂(1701-1768)撰。杨锡绂字方来,号兰畹,清江(今属广西)人。雍正五年(1727)进士,官至漕运总督。除本书外,尚著有《四知堂文集》等。《节妇传》记述清朝前期节妇烈女的事迹,立传

  • 古城集

    六卷。《补遗》一卷。明张吉(1451-1518)撰。张吉字克修,号翼斋,亦号默庵,晚号古城,江西余干人。成化十七年(1481)进士,官至贵州左布政使。著有《古城集》。此集为清康熙三十年(1691)杨枪

  • 四书典故通考

    无卷数。清陆文籀撰。文籀字周篆,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书首有自序及例言。题曰“四书典故通考”,实止于《论语》。注四书者多详于义理,略于典故,或间及之,也不如他经详博。周柄中《四书典故辨正》颇审核,但

  • 说郛

    一百二十卷。明陶宗仪(?-1396?)撰。陶宗仪字九成,号南村。元末明初黄岩(今属浙江省黄岩县)人。元朝灭亡后,陶宗仪隐居乡里,拒不仕明。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初年下诏广征天下儒士,陶宗仪以疾固辞,继续隐

  • 毛诗札记

    一卷。刘师培(1884-1920)撰。师培著有《尚书源流考》,已著录。该书对诗义的训诂和解释多依据《尚书源流考》一书,触类旁通,用来修正疏家的失误。由于刘师培对于训诂学的研究造诣极深,因此能够用传例来

  • 易堂问目

    四卷。清吴鼎(生卒年不详)撰。吴鼎字尊彝,号易堂,江苏无锡(今无锡市)人,吴鼐之弟。乾隆九年(1744)进士,以荐举经学,授国子监司业,擢翰林院侍讲及侍读学士。吴鼎平生深研《易》学,除本书外,还著有《

  • 西洋番国志

    不分卷。巩珍撰。巩珍,生卒年不详。号养素生。南京人。以从军而提升为幕僚。明宣德五年(1430),以幕僚身份随郑和出使西洋,往还三年。所历诸番有占城、爪哇、暹罗、旧港、哑鲁、满剌加、苏门答剌。那孤儿、黎

  • 经天该

    一卷。意大利国利玛窦(15521610)撰。是编卷首有嘉庆五年甘泉筱轩序。称此书为泰西利玛窦所传歌。此卷悉将三垣二十八宿经星,照今时星数度限分别加以近南极可见之星,及新见无名诸星,且绘其情状,十分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