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惕斋经说

惕斋经说

四卷。清孙经世(1783-1832)撰。经世字济侯,号惕斋,福建惠安(今惠安县)人,学者,陈寿祺弟子。道光辛卯优贡生,参加廷试时,死于京城,享年五十岁。经世少时喜读《近思录》,后沉研经义,深于理学,而治经又穷探训诂。曾宣称:“不通经学,无以为理学;不明训诂,无以通经;不知声音文字之原,无以明训诂。”又说治经当体之身心,用之家国。曾试图编定经义,纂集古今论学谈治之类加以辨明,名叫《通经略书》,因壮年去世,未能成功。除本书外,还著有《说文会通》十六卷、《尔雅音疏》六卷、《释文辨证》十四卷、《韵学渊源》四卷、《十三经正读定本》八十卷、《诗韵订》二卷、《经传释词续编》八卷、《周易本义发明》十二卷、《四书集解》十二卷、《春秋例辨》八卷、《孝经说》二卷、《夏小正说》一卷、《读经校语》四卷等。根据经世弟子陈金城所写经世传记,《惕斋经说》应为六卷,本书仅有四卷,当是校刊时合并了。书中说虞周朝数,最称博辨。认为朝礼所垂,其为非常之举者,不可以年计,而常礼则是虞时把诸侯分为四部,部各一岁,四岁而周。至周则把诸侯分为六部,部各升降一岁,六岁而周。以四岁为周,是因为合计巡守之岁,共为五岁,统括四部计算,则是五载四朝,从各部计算,则是五年一朝。大体上是依据《尧典》与《王制·大行人》为准则,而驳斥了马、郑、孔、胡、韦、王各家的谬误。解释《关雎》,认为如果象《传》、《笺》所说“哀乐”指太姒求女,那么诸侯和世子女媵已备,何须别求。更如《集传》所说,那么文王未娶之前,不应预先有宫人,即日为王季宫人,也应代为哀乐,所见极是。但认为是诗人追叙其事,代文王着想,则近乎臆断,鲁、韩及其他各家均别有解释。本书在字说方面尤其详明,如《诗》中还、睘、鹑、鸢、蒹、薕等字,《左传》中泽、疥、薳等字,《周礼》的稿、軓、轨、、齍等字,《礼记》的腯、肥、卺等字,《论语》中奡、逢、放、虑等字,以及诸经的裒字,都剖析至精。订改《释文》及《说文》五十多条,分为补备、删讹、考正、依定、据勘、参酌、兼存各体,尤其可证二书的得失。至于《说文解字假借考》一部分,搜摭广博,宜作专编。书中有徐树铭、苏廷玉所作二序,杜彦士所写挽诗六首、陈金城所撰传记一篇。苏廷玉就是刊刻经世遗书的人。有道光二十三年刊本。

猜你喜欢

  • 水龙吟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霑琼缀。绣床旋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

  • 小学稽业

    五卷。清代李塨(1657-1733)撰。此书是作者根据朱熹《小学》改编而成的一部封建正统的儿童教育课本。作者在《序》中说明了其改编的目的:“朱子小学所载天道、性命……诸条皆非幼童事,且无分于《大学》,

  • 性理会通

    七十卷,《续编》四十二卷。明钟人杰(生卒年和事迹不详)撰。钟人杰字瑞先,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此书成于崇祯七年(1634),即在《性理大全》的基础上,而增加明人的学说。故袁宏道、陈继儒等皆跻于理学儒先

  • 周易不我解

    二卷。明徐体乾撰。体乾字行健,长淮卫(在今安徽凤阳)人。嘉靖二年(1523)进士。《自序》说曾从陈灵峰受赵青山《易》半卷、希夷《易》一卷。其法以天星配四时,解乾卦六龙即指龙星,解坤为牛,也指牺牛星。大

  • 新修桓台县志

    三卷。民国王元一纂。王元一,民国二十三年(1934)任桓台县长。《新修桓台县志》民国二十三年济南平民日报社铅印本。全书三卷,分为:卷一疆域:经界、山川;卷二法制、教育、建置、赋税、事务、自治、宗教、实

  • 东牟守城纪略

    一卷。清戴燮元撰。燮元生卒年不详,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咸丰十一年(1861),他随父戴肇辰在山东登州府任,适值捻军张乐行部进逼山东,攻打登州。燮元随其父守城四十余日,朝夕相伴。捻军离去后,燮元将目

  • 吴越钱氏传芳集

    二卷。明钱筠、钱同编。钱筠字飞卿,钱字章卿,绍兴(今属浙江)人。生卒年均不详。本书收录钱氏一家之诗,自吴越武肃王镠至明诸生淮。计六十二人,一百三十一首。本书成书前,吴越文穆王元瓘有《锦楼集》,忠懿王俶

  • 杨氏塾训

    六卷。明杨兆坊(生卒年不详)撰。杨兆坊,字思说,杭州(今地名同)人。其生平事迹不详。此书六卷,分门编次,自居家至交友、服官,每类各引经史成语以为法式。盖为家塾童蒙之训。

  • 翰墨大全

    一百二十五卷。宋刘应李(生卒年不详)撰。刘应李自称乡贡进士,生平里籍均不详。此书模仿祝穆《事文类聚》的体例。全书共分二十五门。采摭颇广,但其舛误之处亦较多。内容纷杂,对联套语也纳入其中,尤为秽琐。

  • 涉斋集

    十八卷。宋许及之(?-1209)撰。许及之,字深甫,号涉园,温州永嘉(今浙江永嘉县)人。隆兴元年(1163)进士,知分宜县。迁宗正丞。乾道元年(1165)擢为拾遗。宁宗即位,除吏部尚书兼给事中。后官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