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普法战纪

普法战纪

十四卷。王韬辑撰,张宗良口译。王韬(1828-1897),初名利宾,字紫诠,号仲焜,江苏长州(今吴县)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在上海墨海书馆任职。咸丰十一年(1861),因上书太平军,受清廷通辑。赴英国译书。同治十三年(1874)在香港主编《循环日报》,评议洋务活动,宣传变法自强。光绪十年(1884)回上海。张宗良、字芝轩。南海人。同治九年(1870),以西班牙王位继承一事为借口,为争夺欧洲大陆霸权和德意志统一问题,普鲁士和法国交战。两国相持七个月。法败议和。十年(1871)春,和议成。普法之战,关系到欧洲列强的力量对比。此时,张宗良为《香港日报》主笔,与王韬共志此书,以论普法战纪而得以深悉欧洲诸国情形及各国间之关系。卷首,同治十年(1871)王韬前序后序各一篇,张宗良序一篇。同治十一年(1872)陈桂士序,十二年(1873)邹诚序。订有凡例十三条。书共十四卷,无卷目。以电报快捷但简略为纲,邮报迟缓但详细为目。以普法始战至和议成,按其前后战事顺序,汇为一书。书文内容,取于日报者约十之三。张宗良口译者十之四、五。从其它处收集者约十之二、三。日报之外,所有名城、古迹、遗闻、轶事、皆来自他书或取之《法国图志》、《日耳曼国史》。因剪裁、排比只王韬一人,故此书虽不分卷目,但首尾贯串,事件脉络清楚。辑译之文,多来自英文、邮电、报刊,故某些人名、地名译音虽未见准确,但仍不失为旧译本中之佳作。卷尾有同治十二年(1873)五月钱徵跋。(日本)明治十一年刊本。同治十二年(1873),中华印务总局排印本。

猜你喜欢

  • 伤寒论直解

    六卷。清张锡驹(生卒年不详)撰。张锡驹字令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出身于医学世家,其父张大章,欲著书而未成,命锡驹继承其志而著书。张氏从师于张卿子,对《伤寒论》颇有研究。当时同郡张志聪、高世栻等聚众

  • 从古堂款识学

    ①十六卷。清徐同柏撰。徐同柏(1775-1860),字寿臧,号籀庄,浙江嘉兴人。贡生。徐氏研究金石说古文形义,举证经史,时有心得,乃著《从古堂款识学》十六卷。与徐氏同时的收藏家,如沈氏雪浪斋、张氏清仪

  • 元明事类抄

    四十卷。清姚之骃(生卒年不详)撰,龚骖文校,牛稔文复勘。之骃字鲁斯,钱塘(今杭州市)人。康熙进士,官至监察御史。著有《后汉书补逸》。《元明事类抄》是其摘录元明两代《西使记》、《经世大典》、《诗会小传》

  • 陶韦合集

    十八卷。明凌濛初(1584?-1644)编。凌濛初,字玄房,号初成,稚成。乌程(今属浙江湖州市)人。少时不得志,专以刻书著作为事。崇祯四年(1631)以付贡选授上海县丞,后擢徐州判,因剿寇有功,授楚中

  • 傅氏钞校书

    六种。清傅云龙编。是编有《殿本晋书考证》不分卷、《殿本隋书考证》不分卷、顾炎武撰《昌平山水记》二卷、顾炎武注《韵补正》不分卷。上述四种,据武英殿本校录,与刻本并无大异,但傅氏校其脱讹,亦可供参证。后二

  • 琼花谱

    一卷。明杨端撰。杨端,字惟正,鄞县(今浙江鄞县)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只知其成化年间寓居扬州。著有《琼花谱》。是书是杨氏采摘前人关于琼花方面的著作而汇成一书的。主要记载琼花的品目及有关琼花的诗、词、

  • 老子约说

    三篇。续 一篇。清纪大奎(1743-1822)撰。纪大奎,字向辰,号那慎斋。临川(今属江西临川)人。乾隆四十四己亥(1779)举人。曾任昌乐、福山、什邡等知县。撰有《老子约说》三篇,《续》一篇。清人研

  • 许文穆公奏疏

    明许国(生卒年不详)撰,国字维桢,新安人(今江苏睢宁县西北)。嘉靖四十四年进士,改庶吉士,隆庆元年授检讨,官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谥文穆。许国充经筵日讲官十年而为相,为相十年,以争立储事,移疾归,万

  • 严州图经

    八卷。宋董弅主修,喻彦先检订,陈公亮重修,刘文富订正。董弅知军州事。刘文富州学教授。《严州图经》宋绍兴九年(1139)修,淳熙十二年(1185)重修,全书共八卷。现存三卷。为:子城图、建德府内外城图、

  • 中州乐府音韵类编

    此书又名《中原音韵类编》、《北腔韵类》、《中州韵》,杨朝英简称为《韵编》,一卷。是元人卓从之于至正十一年(1351年)根据《中原音韵》改作的,成书较《中原音韵》晚二十七年。卓氏事迹不详,只知道他是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