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温经日记

温经日记

十卷。清林昌彝(1803-1873)撰。昌彝字惠常,号芗溪、茶叟,福建侯官(今福建省福州市)人,道光十九年(1839)进士。曾受业于经学家陈寿祺之门,博学多才,尤精于三《礼》及《说文》。平生著述颇丰,主要有《三礼通释》、《砚绪录》、《母德录》、《西瓯文集》、《海天琴思录》、《小石渠阁经说》、《诗玉尺》等。此书对《说文解字》多有所发明。在“《说文》诂经有本”条中指出,《说文》有可以发明六经古训者,如《易·姤》“系于金柅。”“金柅”为何物,众说纷纭。《说文》中“柅”字两出,均与《易》中之义不相关。又别有“称”字,释为“络丝称,音读如柅。”由此可知“金柅”即金称,妇人用以络丝的工具。又如“《说文》错乱”中,指出当今通行的《说文》,不是唐以前的旧本。有传写脱落的情况。如“稀”、“莃”等字从希却无“希”字;“油”、“宙”、“轴”等字从由却无“由”字;有“”“浏”字而无“刘”字,有“挼”、“绥”字而无“妥”字,当以全书之例补上。又口部干部都有“”字,出部放部都有“敖”字,羊部厶部都有“美”字,“弱”字当在弜部,“凫”字当在鸟部,这些都是传写移易之误。昌彝所说,都很精审。《温经日记》有家刻本。

猜你喜欢

  • 无类生诗选

    一卷。明郎兆玉撰。兆玉,明代末年人,生卒年均不详。字完白,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万历年间进士,官至淮安府同知。该编古今体诗均备,前后无序跋,原书没有注作者姓名,考证《仁和县志》及《钱塘县志》始知其作者

  • 韩非子拾补

    不分卷。清卢文弨(1717-1795)撰。卢文弨,字召弓,浙江余姚人。乾隆十七年(1752)中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喜欢校书、有《群书拾补》。《韩非子拾补》是收入《群收拾补》的第二十六种书。卢文弨

  • 瓶水斋诗集

    十七卷。《别集》二卷。清舒位(1765-1816)撰。舒位字立人,号铁云。直隶大兴(今北京)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举人。此后屡试进士不第,长年奔走四方,从军西南,游于戎幕。后来又设馆授徒,浪迹吴

  • 片石斋尽余诗草

    四卷。清马士琪撰,马士琪,生卒年不详,字韫雪,河南祥符人,(有书作四川西充人)。马云锦之女,晋城知县祥符张应垣之妻。清代诗人。性喜读书,至老不辍。诗有风骨。其诗《齐云楼》云:凭栏天际荡心胸,一片云飞接

  • 尚书商谊

    三卷。王树楠撰。王树楠(1859——1936年)字晋卿,号陶庐老人,近代学者,新城(今山东桓台)人,清光绪年间进士,官至新疆布政使。清亡入民国后,曾参加编修《清史稿》,著有《陶庐文集》等。在“自序”中

  • 韵问

    一卷。清毛先舒撰。毛氏生平著述,见“声韵丛说”。是编杂论古韵,设客问七则以畅其说。其论“东”“冬”之分,谓有唇舌之别。以唇辨之,则东部一韵多开唇出声者也;冬部一韵多撮唇出声者也。以舌辨之,则东德翁反,

  • 周易互体详述

    一卷。清方申撰。自汉以后儒者多用互体之法解经,方申自谓“确守先哲之旧章,不用后儒之新说”,撰成此书,发明互体之别有九:包括二三四互、三四五互、中四画之互、下四画之互、上四画之互、下五画之互、上五画之互

  • 杂说

    ① 无卷数。清焦袁熹撰。焦袁熹详《春秋阙如编》条。此书以《礼记》中《大学》、《中庸》注疏及《论语》、《孟子》注疏与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互相比勘,抉择是非,而对朱说颇多偏袒。书中疏于考证,错谬时有。②

  • 古今考

    一卷。《续古今考》三十七卷。《古今考》一卷,南宋魏了翁撰。魏了翁生平事迹详见《周易要义》。魏了翁以古制多不可考,两汉诸儒惟据叔孙通所定某物犹今之某物,孔、贾诸疏则又谓去汉久远,虽汉制亦不可考,乃即《汉

  • 杜律意注

    明赵统(约1550前后在世)撰。赵统,字伯一。陕西临潼人,生卒年不详。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官户部郎中。是编所诠释均为杜甫七言律诗。首论拗体,称为“杜甫粗律”,完全是杜撰概念,今人莫名其妙。且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