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白虎通义

白虎通义

四卷。东汉班固(32-92)撰。班固是东汉杰出的史学家,曾著有《汉书》一百卷。《白虎通义》又名《白虎通》或《白虎通德论》。东汉初年,由于谶纬的发展,古文经学的兴起,政治思想及学术领域出现了极其复杂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些矛盾,章帝于建初四年(79)召开了白虎观会议。参加会议的学者有李育、魏应、杨终、淳于恭、丁鸿、楼望、张酺、成封、鲁恭、桓郁、召驯、班固、贾逵等。在这次会议上,命班固记录整理成书,名为《白虎通义》。全书共汇集四十三条名词解释,内容涉及社会、礼仪、风习、国家制度、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其中许多重要条目并不是关于制度的法典式的规定,而是汇集不同观点的学术说明和解释。这四十三条名词解释基本上是关于国家和社会的礼仪、制度,但也有一些名词有哲学意义。其中重要的有“天地”、“五行”、“人”、“性情”。关于“天地”,《白虎通》基本上继承了董仲舒的思想。它说:“天者何也?天之为言镇也,居高理下,为人镇也。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也。”关于“五行”,《白虎通》说:“五行者何谓也?谓金木水火土也,言行者,欲言为天行气之义也。”《白虎通》关于人的基本观点,是沿袭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天人同类”的思想。它说,人与禽兽有别,是因为“人含五常而生,生而有恩爱,亲亲之道。”人是天之子,“经天地之数五,十月而备,乃大成也。”它认为,人的寿命是由气禀决定的。它说:“命者何谓也?人之寿也,天命已使生者也。”认为人有形体和精神两方面,形体是气构成的,精神也是气的作用。《白虎通》关于性情的观点,原于董仲舒和谶纬,它说:“性情者,何谓也?性者阳之施,情者阴之化也。人禀阴阳气而生,故内怀五性、六情。……”《白虎通》以阴阳五行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普遍地具体地说明一切事物,而不管这种解释如何荒谬,因而它成了一种思维模式。在这部书中,无论是对“三纲五常”的解释,还是对日常生活现象、婚丧嫁娶以及一切礼仪祭祀的解释,都援引阴阳五行作为具体立论的出发点和基础。例如封建时代,朝廷设置三公的官职,司马主兵,司徒主人,司空主地。本来是殷周以来官职名称和职务分工的承传,并无深奥意义。但《白虎通》则用阴阳五行进行解释,它说:“司马主兵,言马者,马,阳物,乾之所为,行兵用焉,不以伤害为度,故言马也。”认为三者名称和职责的区别,是由名称内涵的阴阳五行属性决定的。《白虎通》的基本思想,实质上和董仲舒一样,是以封建伦理为核心,以阴阳五行为骨架。反映的是古文经学和宗教神学的世界观。这种观点的实质是经学走向破产的标志。《白虎通》和一般的理论著作不同,它所表述的不是个别人的思想,而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督率群臣作出的决议,全面地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意志。从形式上看,这套决议虽然只涉及到五经同异中的一些问题,属经学范围,不算作国家正式颁布的法典,但是其内容规定了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确立了各种行为准则,直接为巩固统治阶级的专政服务,所以说在东汉时期,它起着一部法典的作用。这部书开宗明义就对君权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作了规定。它说:“天子者,爵称也。爵所以称天子何?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它认为,天子所以能够拥有最高的权力,是因为他是“有土之君”,天下的土地都是他的私有财产。总起来说,《白虎通》总结了两汉经学成果,围绕着三纲五常构成了一套政治伦理思想体系,并且通过一系列的具体制度充分体现出来,在东汉时期起了法典的作用。《白虎通义》问世后,有各种版本流传于世。主要有:两京遗编本、《汉魏丛书》本、《格致丛书》本、《古今逸史》本,并二卷。明嘉靖傅仿元刊本十卷,抱经堂校刊本最佳。抱经初据何允中《汉魏丛书》本精校付雕,后得吴骞所藏北宋时坊刻本,及吴门朱文游所藏上卷影宋,下卷宋刊本。又见朱文游藏元大德本,附校勘补遗于后云,世所行《白虎通》,皆从元大德本出。以所见宋刊本为最古。明杨佑刊本,百名家书本。大德九年刘平父刊本,题《白虎通德论》十卷。明俞元符刊二卷本,吴氏刊本,子书百种本;明刊清敬思堂印本。清康熙刊秘书二十一种本,乾隆壬戌重刊;秘书二十八种本,嘉庆乙丑刊。广汉魏丛书本,四部丛刊本。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十二卷,光绪元年淮南局刊本等等。

十卷。东汉班固(32-92)撰。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杰出史学家、文学家。班彪之子。十六岁入洛阳太学,二十三岁父死后归乡里,“潜精研思”(《后汉书·班固传》),继撰其父所著《史记后传》,被诬告“私作国史”,下狱。弟班超上书力辩,获释,召为兰台令史,后迁为郎,典校秘书。奉诏继父著书,历二十余年,修成《汉书》,“文赡而事详”,开创了断代史体例。章帝时,迁玄武司马。永元元年(89),从大将军窦宪攻匈奴,为中护军。后宪因擅权被杀,受其牵连,死于狱中,时年六十一。班固的著作,除《汉书》外,有《典外》、《宾戏》、《应讥》诗、赋、铭、诔、颂、书、文、记、论、议、六言,在者凡四十一篇。明人张溥辑有《班兰台集》,编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清丁福保辑有《班孟坚集》,编入《汉魏六朝名家集》。汉章帝建初四年(79)召集诸儒在白虎观讲论五经异同,命班固记述其事,撰成《白虎通义》。全书大部分复述董仲舒的学说及其基本观点,大量引述纬书,作为论断根据。关于天地万物生成,引用《易纬乾凿度》所说。“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阳唱阴和,男行女随也。”持唯心主义世界起源说。宣扬“土居中央”,以土为五行之首,以土为君。又强调“君为臣纲”是“三纲”中的纲中之纲,把神学与经学合为一炉。此书《后汉书·班固传》作《白虎通德论》,不著卷数篇目。《隋书·经籍志》著录《白虎通》六卷,《两唐志》作《自虎通义》六卷。按《白虎通德论》、《白虎通》、《白虎通义》名虽异,实为一书。北宋《崇文总目》著录《白虎通德论》十卷,南宋《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此书并作十卷,可见此书宋代有所改编。元朝,此书有大德九年(1305)刊本,题《白虎通德论》十卷,四十四篇,卷首有严度、张楷二序。明代,此书有吴琯校本、杨祜校本及程荣校本。吴琯(生卒年不详),明漳浦(今属福建)人,隆庆(1567-1572)进士。吴校本以大德九年刊本为底本,卷首有严度、张楷二序,目同大德本,卷则并十为二,爵、号、谥、五祀、社稷、礼乐、封公侯、京师、五行、三军、诛伐、谏诤、乡射、致仕、辟雍、灾变、耕桑为上卷;封禅、巡狩、考黜、王者不臣、蓍龟、圣人、八风、商贾、文质、三政、三教、三纲、六纪、情性、寿命、宗族、姓名、天地、日月、四时、衣裳、五刑、五经、嫁娶、绋冕、丧服、崩薨为下卷。文字于大德本间有删改。如“四十强而士”改“士”作“仕”,“迎子刘”改“刘”为“钊”,不知何据。杨祜(生卒年不详),字汝承,明浙江钱塘人,进士(据《山东通志》卷七十二)。杨祜校本无序,目同大德本,卷同吴琯程荣校本。惟句下有点,诸本无。文字与吴、程本亦有差异,如开卷《爵》篇言“二五十里有两爵”,此同大德本,而吴、程本“二五十里”俱作“二十五里”。程荣(生卒年不详),字伯仁,歙县(今属安徽)人。程荣校本二卷,卷首有大德九年张楷、严度二序,又有明嘉靖元年(1522)冷宗元序。冷《序》称正其误而刻之,大概于大德本有所改正。而程荣又据嘉靖本重刻,已非大德本原貌。与吴琯本校,文字多同而有小异。如“非明王之张法”一条,独程本作“非明王之法不张”。清代《四库全书》所收四卷本,乃通行俗本,质量不如卢文弨校本。卢文弨(见《五经正义表》)校刊本四卷,阙文一卷,补遗一卷。前有《自序》后有《跋》,又附清代经学家庄述祖《白虎通义考》。卢氏校此书,广罗各种版本,广采唐宋及同时代诸书,拾遗补缺,堪称善本。《白虎通义》一书,历史上版本繁多,除元大德九年刊本,吴琯校本有明刊《古今逸史》本,杨祜校本有《两京遗编》本,程荣校本有《汉魏丛书》本,清卢文弨校本有《抱经堂丛书》本。现代有《四部丛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1月影印本。

猜你喜欢

  • 韫山六种曲

    清朱凤森(1776-1831)撰。朱凤森,字韫山,广西临桂人。因字韫山故为此曲集名。嘉庆时进士。曾历任河南固始知县。邓显鹤《南村草堂文抄》中曾为立传,说他“于天文、舆地、兵法、河渠、水利、旁及艺术、方

  • 脉药联珠古方考

    四卷。清龙柏(生卒年不详)撰。龙柏字佩芳,号青菲子(一说又字青菲子),长州(今江苏苏州西南)人。擅诗词歌赋、医卜星相。嘉庆年间,以医游闽。著有《脉药联珠食物考》、《脉药联珠药性考》等书。此书又名《古方

  • 万历武功录

    十四卷。明瞿九思(生卒年月不详)撰。瞿九思,字睿夫,号慕川。湖广黄梅(今属湖北)人。师从耿定向。万历举人,遭县令诬陷,流徙居庸关。张居正救援得释,寄居京师西郊,授徒讲学。万历三十七年(1609)授翰林

  • 生辰纲

    清金蕉云撰。金蕉云,生平不详。此剧演《水浒传》晁盖劫取生辰纲一段故事。共四节,一曰《英雄迫》,演林冲梁山入伙及杨志东京卖刀事。二曰《双雄斗》,演杨志与周谨、索超斗将,后为蔡京贺生辰,杨志押送生辰纲事。

  • 通介堂经说

    三十七卷。清徐灏(生卒年不详)撰。徐灏,字子远。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平事迹不详。此书为一本治经的书,根据声调以确定训诂。在此书中,徐灏对汉代治学、宋代治学、清代治学的得失进行了总结。尤其在强调

  • 东易问

    八卷。清魏枢撰。魏枢字又弼,一字慎斋,承德人。雍正八年(1730)进士,官任永平府教授。乾隆元年(1736)荐举博学鸿词,未及试而卒。此书采用王弼本,将朱子的《本义》列于前,而将魏枢自己的意见附于后。

  • 会心斋墨宝

    二卷。清昭梿(生卒年不详)辑。昭梿,字啸亭,别号汲修主人,清礼烈亲王代善之五世孙,康王杰书之玄孙,恭王永恩之子,封礼亲王,后以事革爵,便专心书画。昭梿之远祖-代善曾有过名马克勒,且汪钝翁曾为之作传,故

  • 别雅类

    五卷。不著撰人姓氏,亦无刊刻年月,撰人及撰作刊刻时间皆无考。卷首叙曰:乡先辈吴山夫先生《别雅》五卷,刻于程氏。典核详赡不待赘,惟以韵编,未订类次,逊志之士读而惜之。溽暑多暇,泚笔类分,仍为五卷云云。其

  • 周易经疑

    三卷。元涂溍生撰,自刻本。涂溍生字自昭,宜黄(今江西宜黄)人,曾任赣州濂溪书院山长。其事见于《江西通志》,称其著有《易义矜式》。朱彝尊《经义考》载其有《易主义》一卷,注已佚。柯劭忞考证,此书应名为《经

  • 有诚堂诗词

    四卷。清方彦珍撰。方彦珍,生卒年不详,字静云,号岫君,江苏仪征人,甘泉程立慕之妻。清代词人。著有《有诚堂诗词》四卷,《正始集》中收有她的《缄吟稿》一卷作品。此书有道光四年(1824)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