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礼记思

礼记思

六册。赵僎(生平不详)撰。僎明代南直海(今江苏东海)人。赵《自序》云:“言《礼记》之作,本于人心之思。《曲礼》曰:‘毋不敬’,即缀之曰‘俨若思’,思其敬之象;而《礼》之精乎三千三百,一敬也,一思也。不思则不敬,然则学《礼》者,非敬,礼何由入,非思,礼何由出。余发未燥,先大人命以学《礼》,二十余年,始能以思之所入者为《礼》之所出。宁尊经而略传,不敢信传而疑经。余著有《纳言》一书,嫌其墨守。甲子三月,余读书曹溪山中,社友关生张君,以二子执弟子礼,横经问业(即张若獬、张若麒)。余因口授而笔成之,凡三阅月而得此书。每一开卷,朗诵白文数十道,取古人之所思者,转之当念;复取言下之所思者,印之古人。一读一思,一思一快。其或埋没于腐儒分章裂句之陋习,不则牵合于承讹袭舛之故智者,偶尔点破,无论标一字,树一义,无不奇绝叫绝;始信作经者,原有深微奥杳之旨,明明在语言文字间,无奈读者之不能别具只眼,则弗思之过也。因自题其书曰《礼记思》”。末题“明天启七年丁卯夏日,东海弗如赵僎,书于白门禅舍”。按《三礼》之学,从晋及南北朝至唐,皆以郑注为宗,因此《四库提要》谓“朱子取《礼》注,盖他经可推求文句,据理而谈,《三礼》非有授受渊源,不能臆揣”。此书独吐弃一切,明言重思,则不重学之意,实已揭明。故于制度文为名物象数,皆在所略,而偏重发明新义新理。宋明儒者,《礼》经著述,虽掊击汉儒,而沿袭旧说者也不少。此书则以自出心裁为主,即有暗本旧说者,概不言出自何人。但明人于《礼记》著述,多重义理,且往往与汉儒立异,如郝敬等《礼记通解》皆是;其更下者,则专重举业,于《丧服》、《丧礼》,均不抄录。此书除《明堂位》外,诋议本经尚少,而《丧服》、《丧礼》,及《曾子问》等载录尚多。此书同样不录每篇全文。并且在《丧服大记》“夫人吊于士大夫”节下,言“君臣犹一家父兄子弟,休戚上下无不相关,视之如一体。故疾则君三问再问,丧则君或抚或踊,真若手足之亏折”。可谓陈义正大,赵氏此说,亦有所本。于《问丧》,其“往送也”节,言“写得孝子哀痛无聊之意,真切笃至,读之哭声满纸”。“杖者何也”节,言“礼义还本人情,先王原非强世。苟无是情,不唯不可以为子,亦不可以为人”。此等议论,可谓深味人情世事。至于《檀弓》“战于郎”节,言“徭役之烦,税敛之厚。下之人,离心离德,无爱亲死长之心;上之人,又不能协心御难,率斯民以捍卫君国。责民轻,责士君子较重”。亦极可讽世省人。又如《祭义》“孝有三”下,驳“《传》注执定天子庶人之拘”,似创新解而又为确解。此书在四十七篇中,亦有缺者,非备录。在明人礼类著述中,此书诚不易得。此书有传抄本。

猜你喜欢

  • 蜀石经毛诗考异

    二卷。清陈(1753-1817)撰。字仲鱼,号简庄,又号河庄,清海宁(今浙江海宁县)人。嘉庆元年(1796)举孝廉。曾入都从钱大昕、翁方纲、段玉裁游。又客吴门,与黄丕烈交。为人博学好古,强于记诵,尤致

  • 二酉园诗集

    十二卷。《文集》十四卷。《续集》二十三卷。明陈文烛(1535-?)撰。陈文烛,字玉叔,湖北沔阳人,卒年不详。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官至南京大理寺卿。是集分为诗集十二卷,文集十四卷,续集二十三卷

  • 赠言小集

    一卷。不著编辑者名氏,皆题画之作。末有旧跋,称元季诗文之盛,惟玉山唱酬诸家最称风雅。赠言之集,昔寓金陵邵氏,见其藏本,为帙颇多。甲申兵燹之后,遂不复见。适从孙青选留心搜秘,略备数种。惜仅十之二三。考其

  • 耳食录

    初编十二卷,二编八卷。清乐钧撰。乐钧初名宫谱,字元淑,号莲裳,江西临川人。生卒年不详。嘉庆六年(1801)举人,以后屡次会试不中。家贫,同母亲居江淮间。乐钧是江西继蒋士铨之后有诗名的人。著有《青芝山馆

  • 禹贡备遗补注

    二卷。清胡宗绪撰。胡宗绪字环山,安徽桐城人,雍正进士,官至国子监司业。胡宗绪是明代学者胡瓒的曾孙。胡瓒作《禹贡备遗》,论述十分简略,对于蔡沈的《书集传》也少有辨驳,胡宗绪故因之作“补注”,广征博引,间

  • 六书长笺

    七卷。明赵宦光撰。参见《说文长笺》。此书与《说文长笺》合刻,本为一书。以许氏叙内释六书之义者分为前六卷之首,以下备列班固、卫恒、贾公彦、徐锴、张有、郑樵、戴侗、杨桓、刘秦、余谦、周伯琦、赵古则、王应电

  • 丹渊集

    四十卷。拾遗二卷。年谱一卷。《附录》二卷。宋文同(1018-1079)撰。文同,字与可,号笑笑先生,梓州梓潼(今四川梓潼县)人。北宋文学家、画家。皇祐元年(1049)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知洋州

  • 建始县志

    四卷,清袁景晖修。袁景晖,字龙溪,河南光山人,举人,官建始知县。县志明以前无可考。康熙初知县吴李芳创修县志,粗备修举。二十四年(1685)知县武令模续修,草创成篇,采择不精不详。四十三年(1707)知

  • 道德真经论

    ①四卷。宋吕惠卿(1032-1111)撰。吕惠卿,字吉甫,泉州晋江(今属福建晋江)人。曾帮助王安石推行新法,官至参知政事。除《道德真经论》外,另著有《宋中太一宫碑铭》。《道德真经论》又称《道德真经传》

  • 帝皇龟鉴

    三十四卷。宋王钦若(962——1025)撰。王钦若字定国,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淳化进士。历任参知政事、判天雄军、判尚书都省、枢密使、同平章事、判杭州等,曾领修《册府元龟》。此书,宋以来史志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