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一卷。清徐大椿(1693-1771)撰。徐大椿原名大业,字灵胎,晚号回溪圣人。吴江(今属江苏)人。祖父徐釠曾做过翰林检讨。据说大椿自幼在祖父教导下,精读诗书,考中秀才,但其深恶科举制度的腐败,讨厌利欲熏心之徒,不肯随波逐流,在一次岁试考卷卷末写上了“徐郎不是池中物,肯共凡鳞逐以游!”因此被革除秀才之名。便发愤攻读医书。大椿对天文、史地、历算、音律、兵法、水利、诗文、武技无不研究。青年时留心经济,曾两次帮助地方官修水利,卓有成效。乾隆二十五年(1760)被召入京。原拟留京任职,但徐氏坚辞而隐居吴山画眉泉。因医誉甚高,京中达官贵人纷纷请他看病。乾隆三十六年(1771)又奉诏入京,因年老体衰,长途跋涉,至京三日病故。死前自作墓前对联称:“满山芳草仙人药,一径清风处士坟”。以民间医家自居。徐氏一生著作极多,著有《难经经释》、《脉诀启悟注释》、《增注古方新解》、《增辑伤寒类方》、《伤寒类方》、《内经诠释》、《兰台轨范》、《女科医案》、《女科指要》、《六经病解》、《内经要略》、《伤寒约编》、《医学源流论》、《慎疾刍言》、《医贯砭》、《药性切用》、《药性诗解》、《回溪秘方》、《回溪脉学》、《种子要方》、《回溪医案》等书,此外还有评注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评定《外科正宗》等。写作认真,具有独特的见解。对于医学,徐氏倾注了毕生精力,刻苦钻研,广泛阅读古代医学典籍,继承诸家学说,自《内经》至元、明诸家医著,穷源极流,广搜博览,有所发挥,为清代著名医家。徐氏治学,具有实事求是精神,重视理论,尤其重视对古代典籍医学理论的研究,善于吸收前人经验。主张研究医学要从源至流,熟读古籍,取长补短,以广见识。然后通过临证,务使理论联系实际,才不致误入歧途。学术上主要论点是命门元气论。认为五脏之阴阳,必须赖元阴元阳不断资助,方无匮乏之虞。命门是元气的根本,而脏腑又是整个身体的根本,所以命门元气的存亡盛衰,实为人体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将保护元气提高到“医家第一活人大义”的程度。治病上徐氏能根据病人的不同体质,不同病因和不同的受病部位,而精确地辨证施治。并且能熟练地掌握理法方药的运用。徐氏认为病机的传变多端,人体的虚实不一,故治疗疾病,既要掌握其规律,又要灵活运用药物。治病必分分经络脏腑,同时又不能完全概括所有的疾病。徐氏配合方药,十分严谨,他认为方与药虽然密切联系,但又不能混为一谈,注意贯彻理法方药的一致性。治病不仅应推求所以治愈或未能治愈的道理,还应作为考察疗效的医案工作。如遇难治之病,应多方采取治法,甚至是单方、验方都宜研究使用。对于外科徐氏认为外科医生既要注意手法的传授,也要学习内科的理论,方能灵活地运用辨证施治。徐氏此书成于乾隆元年(1736)。世传《神农本草经》载药三百六十五味,分上、中、下三品。徐氏认为其但言其然而不言其所以然,于是于三品之中辑录一百种药物撰成此书。有上品六十三种,中品二十五种,下品十二种。徐氏目的是“录此百种,原以辨明药性阐发义蕴,使读者深知其所以然。”为之药不致误用,故对药物气味、颜色、形质功用论述精当简要,可供初学者参考。书中备列经文,而推阐主治之义,有一些常用药反而没有收入,其凡例中称“辨明药性,使人不致误用,非备品以便查阅也。”凡是笺释,多有精义,比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载发明诸条颇为简要。《神农本草经》虽称“神农”,但所云出产之地有后汉之郡县,为后人附会。所称久服轻身延年之类,属方士之说,不足为信,徐氏则一味考究其所以然,推崇过分。徐氏所作的“药物专长论”中说:药之治病,有可解者,有不可解者,其说圆通。此书为诸家本草中最富启发价值,对后世影响亦颇深。有乾隆元年(1736)刻本,光绪十五年(1889)上海江左书林补印徐氏《医书八种》本,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政学录

    五卷。清郑端撰。郑端,字司直,直隶枣强(今属河北)人。顺治十六年(1659)进士,官至江南巡抚。本书仿吕坤《明职》体例、内容而作。主要记述清代中央及地方各级机构的职掌、法规,以备各级官员参考采用。所列

  • 新登县志

    二十卷,首一卷。民国徐士瀛修,张子荣、史锡永纂。徐士瀛字卓群,天台(在今浙江)人,拔贡。张子荣字华堂,宛平(今北京市丰台区)人。史锡永字子年,万县(在今四川省)人。《新登县志》民国八年(1919)修,

  • 群碎录

    一名《眉公群碎录》、一卷。明陈继儒(详见《邵康节外纪》条)撰。此书为其随笔记录,不暇考辨。陈继儒在书首自跋中说:“他石可以攻玉,众壤可以益岱。读书者,即一字一语,何忍弃之,故题曰‘群碎’。”群碎,王右

  • 汜胜之书

    二卷。汉汜胜之(生卒年不详),清马国翰辑。汜胜之(《续四库全书提要》又作“范胜之”),汉成帝时为议郎。曾被派到三辅(今关中平原)指导农夫耕种,政绩斐然,后迁为御使。著有著名农学著作《汜胜之书》。《汜胜

  • 异字音

    一卷。无撰人姓氏,清任大椿辑。《异字音》一书,《七录》、《隋志》及新旧《唐志》皆未著录。唯《广韵》下平十五青征引两条:“詅,詅音相次,出《异字音》。”“跉,徐行不正貌,出《异字音》。”据此可知《异字音

  • 画响

    不分卷。明李永昌(约1636年前后在世)撰。李永昌,字周生,号黄海,安徽徽州(今歙县等地)人。林古度为是集序,时间约明末。其书皆自题所画之作,分为四册。皆五言绝句而不著题。《四库》撰纂人称其气韵亦未能

  • 泰州志

    三十六卷,首一卷。清王有庆、刘铃等修,梁桂等纂。王有庆,天津人,道光四年任泰州知州,六年复任。刘铃,安徽怀宁人,道光七年任泰州知州。梁桂,江苏江浦县人,廪贡生,嘉庆二十三年(1818)任泰州学政,道光

  • 诸儒要语

    九卷。明王化振(生卒年不详)编。王化振字宇春,滁州(今属安徽)人。万历三十七年(1609)举人。官至户部主事。周汝登的门人。此书是节录诸儒学家的语录,编次而成。于宋代则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而

  • 经考

    五卷。清戴震(详见《毛郑诗考正》)撰。戴震长于思考,善疑好问,对群经及注疏,都曾普遍地认真探讨,学问精博,立论精辟,影响深远。但本书为考证之书,大多钞撮旧说,按而不断,只有《尔雅》指摘各条,出语精卓,

  • 小畜集

    三十卷。宋王禹偁(954-1001)撰。王禹偁,北宋文学家、诗人。字元之,巨野(今属山东)人。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官至右拾遗。以刚直敢言著称,曾上疏请减百官奉禄,节约开支,减轻刑罚。后屡以事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