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等韵简明指掌图

等韵简明指掌图

图一卷,论一卷。清张象津撰。象津字汉渡,山东新城人。尚著《白云山房诗集》、《白云山房文集》、《考工释车》、《离骚经章句义疏》等。张氏嘉庆乙亥年(1815年)自序云:“今年诸孙幼稚者,欲使知平仄,其才敏钝不一,不可口传,欲为简明图,使有持循,乃取《字典》等韵图复加寻绎,忽若别有所见,乃为此图而各为记以附之。”可见这部韵图是张氏仿照《康熙字典》卷首所附韵图编制的。书分十二摄,又分开合正副韵。十二摄为:迦裓根歌高干冈该钩庚傀歌。歌摄重见,作者注一作革歌切,一作革波切。声母分为牙、舌头、重唇、齿、舌上、轻唇、半齿半舌七音,辖十九个声母。声调分为平、上、去、入、下平五类。图例横列声母,纵分四栏列开合正副四呼,交合处有音有字者列字,无字者列反切。张氏说:“十二天地之全极,……则声之全数固宜为十二矣。然取等韵读之,只得十一声,旧疑为限于乡土,因问登州牟卢波及大名王生渠,亦谓然。盖第二结摄与第十二歌摄不能分也。分读之则又与他韵相混。今再检等韵,其结摄正开、正合皆无字,惟副开、副合有字;歌摄则正开、正合皆有字,而副开、副合无字,再以他摄之开合法例按诸二摄,乃悟结摄之正开、正合无字者,其音即歌摄正开、正合之字也。歌摄之副开、副合无字者,其音即结摄副开、副合之字也。由是言之,则为等韵者于十二摄亦止得十一声矣。”张氏认为《字典》所附之《字母切韵要法》所分的结摄〔ie〕及〔ye〕韵,与歌摄的〔o〕〔uo〕韵合在一起,认为它们恰是互补关系,所以不立结摄,说明此时的〔ie〕〔ye〕韵(为原入声韵变来)可能也读为〔io〕〔yo〕,或〔ie〕〔io〕等两读,所以张氏认为可归为一摄。结摄取消之后,为了凑足十二之数,重列歌摄,以补结摄之虚位。大概此时的歌摄字既可读〔o〕(革波切),又可读〔〕(革歌切),故可分立两韵。这是张氏这部韵图分韵的主要特点。是书汇入《白云山房集》,有道光十六年(1836年)张绳武等拜经堂刊本。

猜你喜欢

  • 榘庵集

    十五卷。元同恕(1254-1331)撰。同恕字宽甫。其先太原人,后徙于奉元(今属陕西)。至元间授国子司业,辞不拜。延祐六年(1319)立皇太子,召恕为奉议大夫。卒赠翰林直学士,封京兆郡侯,谥文贞。此集

  • 尚絅堂诗

    五十二卷。《词集》二卷。《骈体文》二卷。清刘嗣绾(1762-1820)撰。刘嗣绾,字醇甫,号简之、芙初。阳湖(江苏武进)人。嘉庆十三年(1808)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时年五十岁。因母逝,哀痛成疾而

  • 沈文肃公政书

    八卷。清沈葆桢(1820-1879)撰。沈葆桢,字幼丹,侯官(今福建闽侯)人。道光进士。历任九江知府、文信知府、江西巡抚,后接替左宗棠任福建船政大臣、主办福州船政局。光绪元年(1875)任两江总督兼南

  • 群经平议

    三十五卷。清俞樾撰。俞樾生平见“广雅释诂疏证拾遗”。在清末训诂之学衰微时期,能坚守壁垒,保持朴学作风,继续乾嘉大师余绪,作出贡献的学者,公推俞氏及孙诒让二公。俞氏著述宏富,总汇为《春在堂全书》,凡四百

  • 读史举正

    八卷,清张熷撰。张熷,字曦亮,号南漪,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乾隆九年(1744年)拔副贡、十六年(1751年)中举,举经学,后未试即卒,著有《南漪遗集》。《读史举正》一书即是张增读史心得,随笔而成

  • 金石契

    不分卷。清张燕昌撰。张燕昌(约1769-1839),字苞堂,又字仲鱼。浙江海盐人。乾隆四十二年(1777)优贡,嘉庆元年(1796)举孝廉方正。书以五音分册。首有王杰、朱琰、杭世骏等人序言及钱大昕、魏

  • 尔雅补注残本

    一卷。清刘玉麐撰。刘玉麐(1738-1797)字又徐,江苏宝应县人。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拔贡,官郁林州判。历知象州、龙门、北流等县。卒于战乱。素好学,博通经史。游京师,得闻戴震、程瑶田等人论说,

  • 抱润轩读尚书记

    一卷。马其昶(1855——1930年)撰。马其昶字通伯,晚号抱润翁,安徽桐城人,清光绪年间官至学部主事,后任京师大学堂教习。马其昶为桐城派末期代表作家,民国时期曾参加《清史稿》的纂修工作,著有《抱润轩

  • 分撰两戴礼记章句凡例

    不分卷。清廖平(1852-1932)撰。廖平,字季平,号六泽,四川井研(今四川省井研县)人。光绪注,光绪无乙丑年,必有误。进士。以知县起用,自请改教,遂选授绥定府教授,任教尊经书院,四川国学院。廖平儿

  • 思旧录

    一卷。明末清初黄宗羲(详见《宋元学案》)撰。该书为宗羲追记友朋遗事,皆杂录当时见闻。现存《梨洲遗书》本、《昭代丛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