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续礼记集说

续礼记集说

一百卷。清杭世骏(1697——1772)撰。杭世骏,字大宗,堇甫,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清经、史学家。举雍正乡试,乾隆元年(1736),召试博学鸿词,授编修,纂《三礼义疏》。改御史,条上四事忤旨,下吏议,寻放还,罢归。后杜门奉母,自号秦亭老民。后迎驾湖上,赐复原官。著有《礼例》、《礼经质疑》、《续礼记集说》、《经史质疑》、《汉书蒙拾》、《后汉书蒙拾》、《补晋书传赞》、《三国志补注》、《北齐书疏证》、《诸史然疑》、《补金史》、《词科掌录》等书。这些书,《耆献类征》诸书,均有《传》录。《集说》书首有世骏《自序》云:“成童后,始从沈似裴先生受《礼》经。又十年交郑太史筠谷,赠以《卫氏集说》,章句训诂之学为多,通籍后,与修三礼馆。吏以《礼记》中《学记》、《乐记》、《丧大记》、《玉藻》篇相属。修例既定,所取资者,则卫氏之书。京师经学之书绝少,从《永乐大典》中,有关于《三礼》者,悉皆录出。明年诣文渊阁,搜检遗书,唯宋刻陈氏《礼》书,差为完善,余皆残缺,无可取携。在卫氏后者,宋儒莫如黄东发《日抄》中诸经,元儒莫如吴草庐《纂言》(非郑孔之正嫡,以变乱篇次)。广陵宋氏,有意驳经;京山郝氏,居心类郑。姑存其说,为迂儒化拘墟之见,而不能除文吏深刻之习。国朝文教覃敷,安溪、高安两元老,潜心《三礼》,高安尤为杰出。馆中同事编孴者,丹阳姜孝廉上均,宜兴任宗丞启运,仁和吴通守廷华,皆有撰述,悉取而备录之,贤于胜国诸儒。书成,比于卫氏减三分之二,不施论断,仍卫例也”。此书所列,自汉郑康成至宋魏了翁,凡四十一家,皆卫氏《集说》已列而采之未备者。又自汉司马迁,至宋黄氏仲炎,凡四十五家,皆在卫氏以后。自吴澄、陈澔外,则杭氏取其说,不袭卫氏陈言,而别具新义者。自万斯大至吴颖芳,凡五十余家,皆清代诸儒,于《礼记》有撰述专书,及《讲解》、《论说》等。杭氏谓“以上诸家有备录全书者,犹卫氏之于严陵方氏悫、庐陵胡氏。其余多从节取”。并谓“与修《三礼》,日与同馆往复商榷,录为《质疑》一编,附于各条之末”。杭氏此书,采辑自汉至清二百余家,分为四类,皆以不雷同旧说、及发明新义为主,清儒以姚际恒、姜兆锡、方苞、任启运为多。许多宋元明及清初遗佚之说,多赖以存。所分卷帙,凡一百卷。《曲礼》、《檀弓》因解说详细,竟至九、十卷;《王制》、《月令》亦至六卷。此外,最少者,如卷九十六则《深衣》、《投壶》等三篇为一卷;卷一百,亦合《燕义》等三篇为一卷;如九十四卷等,则多合两篇为一卷。其有一篇为五卷者,则《曾子问杂记》;为四卷者,则《礼运》、《郊特牲杂记》、《中庸》、《内则》、《玉藻》;为三卷者,则《曾子问》、《文王世子》、《礼器》、《丧服小记》、《丧大记》;为二卷者,则《明堂位》等篇;为一卷者,则《在大传》等篇。而二篇合为一卷者,有《经解》、《哀公问》等篇,皆以文字繁简为主。唯《中庸》、《大学》,自宋程朱诸子升为《四书》后,尚无敢倡议诋毁者,而此书引姚际恒所说。则谓“多近禅学”,且有诋为“禅学下乘”,并斥责《中庸》“致中和诸经文,为好说大话”;“至诚无息”诸文,为“近于长生久视之谬”。姚氏轻为诋议,实为识度狭浅,未明古儒“王道”之本。杭氏好奇附和,连篇累牍转载,不免有寡识之慨。《清史·儒林传》,尚取毛奇龄褒姚际恒之言,而《本传》末也以为“周程张朱,皆出于禅”,为“好为异论”。宋禅风甚炽,儒释兼融,则有之。然诋毁《中庸》、《大学》、《礼运》等亦有失之过偏处。但整论全体,搜集甚广,自宋至清,多有荟萃,若云“足绍卫氏”,则似犹不及。此书光绪间浙江书局有刊本。

猜你喜欢

  • 滋阳县志

    ①四卷。清李溁修,仲弘道等纂。李溁字禹门,直隶真定府高邑人,出身举人,康熙十年(1671)任滋阳县知县。仲弘道字开一,浙江桐乡人,曾任峄县知县。按滋阳即古兖州,从前无志,明嘉靖四十四年知县李之茂始创修

  • 玉照新志

    六卷。宋王明清撰。此书是作者继《挥麈》诸录而作,前有自序:称得一玉照于永嘉鲍子正,又获米南宫书玉照二字,因揭寓舍之斗室,屏迹杜门,思索旧闻,凡数十则,缀辑之,名曰《玉照新志》。内容多谈神怪及琐事,亦间

  • 潮阳县志

    二十卷。清臧宪祖修,萧纶锡纂。臧宪祖,辽东广宁人,例监,知县,康熙二十二年(1683)任。旧志始修明永乐间陈时可,后三次续修,今皆不存。顺治四年(1647)都丞吴仕训续修,未及梓而海氛煽乱,康熙十二年

  • 华影吹笙阁遗稿

    一卷。清戴小琼撰。戴小琼,生卒年不详,字菊亭,号墨华道人,浙江嘉兴人,观察沈涛之妻。清代诗人。此书有道光二十五年(1845)刊本,与沈珏女史《画理斋诗稿》合刻。书前有潘曾莹所作序言,共收二十二首诗。

  • 上清词帖

    一卷。宋薛绍彭刻苏东坡书。薛绍彭,生卒年不详,字道祖,累官秘阁修撰等。薛绍彭留意笔札,曾与米芾齐名。嘉祐八年(1064)冬,苏轼任凤翔(今属陕西)幕,曾因事留上清太平宫,数次拜见宫中真君道长,并敬撰此

  • 周易札记

    ①三卷。明逯中立(生卒年不详)撰。中立字与权,号确斋,聊城(今山东聊城)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由行人擢给事中,后以直言被贬为陕西按察使司知事。《明史》有本传。此书当时由于编次不当,与《两垣奏

  • 东西两晋志传

    十二卷。不题撰人。据序,知编撰者实即序作者杨尔曾,此说亦有存疑。杨尔曾,字圣鲁,号雉衡山人,又号夷白主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代小说家,生卒年及事迹不详。作品有《东西两晋志传》、《东西两晋演义》、

  • 女科 产后编

    《女科》二卷,《产后编》二卷。清傅山(1607-1684)撰。傅山字青竹,后改字青主,别号鼎臣、公之它、石道人、朱衣道人,阳曲(今山西太原)人。聪敏博学,淹贯经史百家,性任侠,重气节,提学袁继咸被人诬

  • 三订四书辨疑

    七十卷。清张江编辑。张江字百川,江西南城(今江西南城)人。官至翰林院编修。是书辨疑二十二卷,辨疑补一卷,绪余录二十卷,绪余录补三卷,识小录十卷,武备编四卷,乐器编五卷,拾遗十卷。每种均有自序。所辨,若

  • 御纂孝经集注

    一卷。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1723-1735在位)撰。胤禛,清圣祖第四子,年号雍正。五年(1727)与俄订立《中俄布连斯奇界约》和《中俄恰克图界约》,划定中俄中段边界。七年(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