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议古根源

议古根源

宋刘益(生卒年不可考)撰。《续资治通鉴》载:“(天禧)三年……三月……周怀政………俄于终南山修道观与殿直刘益辈造符命,托神言国家休咎或臧否大臣。”知刘益生活在北宋真宗(998-1023)年间,定州(今河北定县)人。刘益《议古根源》已失传,幸得杨辉《田亩比类乘除捷法》卷下引用了《议古根源》中的二十二个问题,成为我们研究刘益的主要依据。杨辉在《田亩比类乘除捷法》(1275)序中称:“中山刘先生作《议古根源》;……引用带从开方正负损益(系数不拘正负)之法,前古之所未闻也”。杨辉在《算法通变本末》上卷说:“刘益以勾股之术治演段锁方,撰议古根源二百问带益隅(首项为负)开方,实冠前古。”可见《议古根源》是在方程论方面作出创见的著作。在刘益之前解方程都有一定限制,首项系数是正的,而且是1。刘益《议古根源》二百问则突破了这一限制,二次项系数可不为1,亦不拘正负,甚至有一题是首项系数为-5的四次方程。关于一般二次方程的解法,刘益采用了“益积术”和“减从木”。益积术是先行估根,将估得结果与原未州数代换得一新方程,而这一新方程的常数项即原常数系之“积”益得的结果,故称益积术。在上述代换中常数移至右端变形,从隅中减去从法,即称减从木。刘益认为:“若不益积,便用减从;或有不可益积者,须用减从开之。”而四次方程式的解法为“增乘开方法”可谓此法在解高次方程的最早例子了。刘益的正负开方术,为杨辉多次引用,对宋元数学有一定的影响。《议古根源》的版本已不可考。

猜你喜欢

  • 玉燕堂四种曲

    八卷。清张坚(1681-1771)撰。张坚,字齐元,号漱石,别号洞庭山人,金陵(今江苏南京)人。诸生,乡举不第。工诗词,善乐府,曾得到藩司鄂尔泰的赏识,选其诗入《南邦黎献集》。本书收传奇四种。其一曰《

  • 盐铁论拾补

    不分卷。清卢文弨撰。是书为群书拾补之二十一种,取《永乐大典》中所载《盐铁论》及涂祯刑本,以校张之象本,因考知书中古字皆张所改。如“防”作“坊”,“脤”作“振”,“策”作“册”之类,皆非其旧,其例以所正

  • 六经图

    ①六卷。宋杨甲(生卒年不详)撰,宋毛邦翰补。杨甲字鼎卿(一说为嗣清),遂宁(今属四川省)人,乾道二年进士,有诗文传世。邦翰字号及生卒年月均不详,衢州江山(今属浙江省)人,绍兴二十七年进士,乾道初官抚州

  • 仪礼注疏正讹

    十七卷。清金曰追撰。曰追字对扬,号璞园,嘉定(今上海嘉定)人。金氏依据朱熹《经传通解》,另参以杨复图、敖继公《集说》,陈凤梧、钟人杰两郑注本,以及沈彤《小疏》、马駉《易读》诸书,于每节经文标“起、止”

  • 提正篇

    六卷。意大利贾宜睦(?-1667)撰。贾宜睦字九章,耶稣会士,崇祯十年(1637)到杭州传教,最后死于常熟。《提正篇》共六卷,卷一撰述主德,卷二撰述主赎,卷三撰述主报,卷四撰述主惠,卷五撰述主重,卷六

  • 沈鼎甫侍郎年谱

    一卷。清沈宗涵、沈宗济编。宗涵、宗济晚清人,生卒年及事迹未详,均为谱主之子。谱主沈维(1779-1849),字子彝,一字鼎甫,号梦金,浙江嘉兴人。嘉庆七年(1802年)进士,历任编修,湖北、福建、顺天

  • 武穆王演义

    见《大宋中兴通俗演义》。

  • 杂学辨

    一卷,附记疑一卷。宋朱熹(敬称朱子)撰。是书以斥当代诸儒杂于佛老之学。共有苏轼《易传》十九条,苏辙《老子解》十四条,张九成《中庸解》五十二条,吕希哲《大学解》四条,皆摘录原文,各为驳正于下。末有乾道二

  • 易悟

    六卷。清刘方旸撰。方旸字芸庄,零陵(今湖南零陵县)人,乾隆时拔贡。方旸读《易》遇有疑义,将卦画及经传大义比类参照,以求其义例,常发前人所未发。《湖南通志·人物志》称其通经学,尤善于易,一爻一象不解,思

  • 浮物

    一卷。明祝允明(1460-1526)撰。祝允明字希哲,号枝山,又号枝指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弘治五年(1492)举人,官广东兴宁知县,迁应天通判。祝允明博学善文,工书法,其狂草下笔纵横,于似无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