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诗推度灾

诗推度灾

① 一卷。明孙珏辑。谓或齐诗授受之遗。所辑共计十二条,没有注明出处。现据考证,首条“阳本为雄”等二十五字,引见《太平御览》,“雄雌俱行”等二十四字,引见《广雅·释天音义》,“惟上天下地”等八字,引见《太平御览》,而《说郛》则引作“璇玑铃”,不知谁对谁错;“月三日成魄”条,引见《事类赋·天部》;“关雎有原”条,引见《太平御览》;“邶国为结蝓之宿营室之精也”条,“邶结蝓之宿”,见李淳风《己巳占》,“营室之精也”,应当是注,此处属于误引;“庚者更也”条,见《魏志·文帝纪》;“上出号令”条,前三十三字,引见《初学记》,“诗曰”以下文字,似乎不是纬文;“百川沸腾”条,引见《诗正义》;“挠弱不立”条,引见《太平御览》。其余各条无可考。该辑本有《古微书》本行世。②一卷。清黄奭辑。所辑共计四十二条。赵在翰、马国翰两辑本所辑录的条文,该本均收入,其中赵在翰辑本赵氏按语4条,该本收入时都隐去了赵氏之名。引“开元占经”条文,比马国翰辑本要详细一些。例如,“有继周而王者”条、“外规有云”条、“百姓空虚”条、“上出号令”条等,都增加了根据清河郡本辑录的内容,其中又有许多其他辑本所没有的文字。该辑本有汉学堂刊本行世。③一卷。清赵在翰辑。所辑共计二十条,均注明出处。“上清下浊”等八字,引见《太平御览》,而赵氏只引了《古微书》;又“外规有云”条,亦引《古微书》。另外,“庚者更也”条,赵氏认为是“孔门弟子尊师之记”;“阳生酉仲”条,赵氏认为“阴阳以形气言”;“关雎有原”条,赵氏认为“与诗叙忧在进贤义合,八当作九,注义亦本叙说;“邶结蝓之宿”条,赵氏认为“结”应当是“蛣”等等,赵氏的见解都是正确的。该辑本有七纬本行世。④一卷。清马国翰辑。所辑共计四十三条,均注明出处。只有“雄雌俱行”等二十四字,没有注明出处,现据考证,此条引见《广雅·释天音义》。另外,“作邑于丰”条、“契母有娥”条,也没有注明出处,大概转引自《古微书》。其中“日蚀君伤”以下十二条条文,引“开元占经”,都是其他辑本所没有的内容。该辑本有玉函山房刊本行世。⑤一卷。清乔松年辑。所辑共计十六条。该辑本有些引证似不妥当,例如“邶国为结蝓之者,营室之精也”条,乔氏引杨升庵《丹铅录》,似乎就没有必要。“邶结蝓之宿”见李淳风《乙巳占》,其中注有“营室星”三字,“营室之精也”五字与“营室星”三字,文字上虽则略有不同,但意义上是相同的。所以,这几个字应该是注语,而不是纬文。该辑本有纬捃本行世。

猜你喜欢

  • 白沙集

    九卷。明陈献章(1428-1500)撰。陈献章,字公甫,新会(今属广东)白沙里人。世称白沙先生。受学于吴与弼。正统十二年(1447)举人。曾应召,授翰林院检讨而归,自后屡荐不起。一生唯重心性之学,主静

  • 禹贡古今义案

    二卷。此书没有署明撰述人的姓名,所释至“浮于汶达于济”以下就残缺了,可能现存者不是完整的书。书中多采取胡渭《禹贡锥指》之说,但并不尽从胡氏,对胡氏之说中不当处,也提出疑问,且旁加引证,下以己意。但作者

  • 畿辅水利议

    不分卷。林则徐撰。林则徐(1780-1850),字无抚,一字少穆,晚号俟村老人。福建侯官(今属福州)人。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二十五年(1820)出任浙江杭嘉湖道。道光三年(1823)任江苏按察

  • 四望亭全传

    见《绿牡丹》。

  • 有诚堂诗词

    四卷。清方彦珍撰。方彦珍,生卒年不详,字静云,号岫君,江苏仪征人,甘泉程立慕之妻。清代词人。著有《有诚堂诗词》四卷,《正始集》中收有她的《缄吟稿》一卷作品。此书有道光四年(1824)刊本。

  • 边事汇抄

    十二卷。清朱克敬撰。克敬生卒年不详,字庵,甘肃皋兰(今兰州市)人。湖南候补典史。该书是咸、同以来谈边事者章奏、策论的汇编,节节都有议论,目的在于说明敌情战地,今古不同,而交接之理,强弱之形,则千秋不易

  • 独醉亭集

    三卷。明史谨撰。史谨,字公敏,一作公谨,自号吴门野樵,江苏昆山人,生卒年不详。史谨少从倪赞、高启游,善丹青、能诗文。洪武初以事谪居云南。后洪武三十一年(1398)经王学士推荐为应天府(今南京)推官,不

  • 春秋繁露求雨止雨篇汇考

    不分卷。清李友洙撰。友洙,海昌(今浙江海宁)人。该书对董仲舒《春秋繁露》一书中的《求雨篇》和《止雨篇》详加考订,广征前人之说及诸书所引的文字,订正了其中的一些文字讹夺。有清乾隆戊戌(1778)刊本。

  • 道德真经传

    ①四卷。宋司马光(见《资治通鉴》)撰。《道德真经传》又称《道德真经论》、《道德论述要》、《老子道德论述要》。汉晋以来,研究《老子》的学者聚讼纷争,其争论焦点之一就是道德是否一体。一派主张道德分见,陆德

  • 海国闻见录

    二卷。陈伦炯撰。陈伦炯,生卒年不详。字资斋。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今福建厦门)人。其父曾参与平定台湾及又奉命入东、西洋招访郑氏遗人五年。官至广东副都统。伦炯少从其父,熟闻海道形势。后袭父荫由侍卫历任澎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