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诗本义

诗本义

十六卷。附《郑氏诗谱补亡》一卷。欧阳修(1007-1072)撰。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历任滁州太守、参知政事、兵部尚书等职。因批评朝政、参预革新,屡遭贬谪。晚年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对青苗法表示异议。于熙宁四年(1071)六月,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居颍州,卒谥文忠。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诗、词、赋,文俱佳,而以文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论文主张明道取实,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北宋诸大家王安石、曾巩、苏洵父子等均出其门下,他的文风还一直影响到元、明、清各代。在诗学理论上,他在《梅圣俞诗集序》中,提出了“诗穷而后工”的论点,对当时和后代的诗歌创作也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他的《六一诗话》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话,以漫谈方式评叙诗歌,成为一种论诗的新形式。此外,在经学、史学、金石学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建树。他的著作较多,除《诗本义》外,还有《新五代史》、《集古录》等,参加修撰《新唐书》,后人辑有《欧阳文忠集》一百五十三卷,附录五卷。欧阳修认为汉学《诗经》学疏略谬妄,为求《诗经》本旨与义理,写出《诗本义》一书,又称《毛诗本义》,全书共一百十四篇,另有《统解》八篇,《时世》、《本末》二论,《豳》、《鲁》、《序》三问。卷末附有《郑氏诗谱补亡》一卷,《诗图总序》一卷。说诗部分一般一诗一题,性质相近的数诗一题。每题下分《论曰》和《本义》两部分(部分的只有《论曰》)。《论曰》带有杂论性质,主要内容在于驳毛、郑的错误。《本义》主要在于串释篇义,进行通解。《时世论》主要是研究“二南”的时代。《本末论》主要是就诗人作意、太师之职、圣人之志和经师之业等问题论学习《诗经》应得本通末。可以看出,这是一部综合性的《诗经》研究专著。《诗本义》的最大成就在于动摇了统治《诗经》达千年之久的尊序体系。他指出:“《诗序》非子夏所作”,“《序》之所述乃非诗人作诗之本意,是太师编《诗》假设之义也。毛、郑遂执《序》意以解诗,是以太师假设之义解诗人之本义,宜其失之远矣”(《诗本义》卷一)。欧氏是开疑序之风,并影响宋一代学术风气的第一人。以往的经生大多不懂文学,只好采用以史比附的方法,欧阳修开始有意地用文学的眼光来研究,他认为诗是言情的,因此训释诗歌也应“以人情求之”(《诗本义·出车》)。他解释《诗经》不再局限于字句本身,而是联系上下文,甚至联系《诗经》时代进行训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他“其所训释,往往得诗人本志”,是符合实际的。郑玄说诗主毛,兼取“三家”诗说,有它好的一面,然而在资料的运用上确有过滥的地方,迷信谶纬,喜为怪说,欧阳修也是第一个对这种作法进行批评的人。由于受了诗教的影响,使欧阳修在说诗中暴露了许多不足之处,他主观上想摆脱毛、郑的影响,而又陷入其中不能自拔。每当他对诗义无法自圆其说时,往往借助于“美刺”说诗,他否认“爱情诗”的存在,并为之曲解,该书附录的《郑氏诗谱补亡》,对已佚的《诗谱》辑佚有一定的功绩,对诗作的年代考证也多主观臆测。现存版本有《四部丛刊》本、《通志堂经解》本,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猜你喜欢

  • 孝经易知

    一卷。清耿介(?-1688)撰。耿介字介石,初名冲,号逸庵,河南登封人。官至少詹事,师承孙钟元。著述有《理学正经》、《性理要旨》、《中州道学编》、《孝经易知》、《敬恕堂存稿》。是书首列《洛学编续》中耿

  • 儒函数类

    六十二卷。明汪宗姬(生卒年不详)撰。汪宗姬字肇郃。此书在《明史·艺文志》中作《儒数类函》,约刊本之误。书中所录故实皆以数统计,自一至万。书之体例冗杂。

  • 四书札记

    ① 四卷。清杨名时撰。杨名时事详《周易札记》。此书为杨读《四书》之所记。《大学》不标古本之名,亦不显言古本、改本之是非,而皆用李光地《大学古本说》之成论。其以“格物”为明善,不取王守仁格庭前竹子之说,

  • 致知格物解

    三卷。清魏裔介(1616-1686)撰。裔介字石生,号贞庵,一号昆林,直隶柏乡(今属河北)人。顺治进士,官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太子太保。谥文毅。著有《圣学知统录》、《论性书》、《希贤录》等。上卷录

  • 节庵先生遗诗

    六卷。清梁鼎芬(1859-1919)撰。梁鼎芬,字星海,号节庵。广东番禺人。光绪二年(1876)年举人,光绪六(1880)年进士,任湖北按察使。1917年与张勋共谋复辟,游说黎元洪,寻求支持,复辟失败

  • 家政法

    一卷。无名氏撰,清马国翰辑。《家政法》不见史书记载,惟有贾思勰《齐民要术》引用十一节,马国翰据此辑录成一卷,原书的面貌已不可见。马国翰所辑《家政法》,主要谈蔬菜的种植,家畜、家禽的饲养等大田作业以外的

  • 天台无见睹和尚语录

    二卷。元代释先睹(生卒年不详)撰。先睹,俗姓叶,字无见,为天台显族。自幼资性秀颖,嗜书如命,过目成诵。父母素望他儒业成家,光宗耀祖。只因沙门东洲善公预示其孩童“此法器宜无滞”,感动其父母,遂诺先睹出家

  • 乾溪洞记

    一卷。清张九钺撰。张九钺,字度西,号紫岘,湖南湘潭人,举人。早负才名,十三岁登石矶赋长歌,人称为太白后身。历官江西南昌及广东始兴知县,讲求农田水利坚持不懈。著有《陶园诗文集》、《历代诗话》、《晋南随笔

  • 读易搜

    十二卷。明末清初缙云人郑赓唐撰。郑赓唐为明末天启七年(1627)举人,官至福建按察使佥事。该书序中称“丁亥”,盖成于清顺治四年(1647)。该书经传体例全用注疏本,每卦之末附短论一篇,多是经生之常义,

  • 蜀语

    一卷。明李实撰。李实四川人,进士。是书辑录四川一带方言词凡五百六十二条,每条皆注明读音,间加按语,并征引典籍以疏通证明之,如称官长曰崖,引《唐语林》证之;称人曰汉,引《宋书》证之;咤其多曰夥,引《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