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说苑

说苑

二十卷。刘向(详见“新序”条)编辑。曾巩校书序云:“得十五篇于大夫家,与旧为二十篇。”《四部丛刊》或单行本二十卷,是历史故事集。其中材料,有出于汉朝藏书《说苑杂事》,有出于他的私藏,有出于民间书,也有出于他“更造新事”的。共二十篇,七百八十四章,号为《说苑》。这部书到北宋时已残缺,经过曾巩的补缀校正,又从高丽得《反质》篇,补足二十篇,共六百三十九章。清人卢文弨《群书拾补》有佚文二十四事,当是二十四章,总计为六百六十三章,视向叙所说少一百二十二章。《说苑》是一部分类故事选,二十篇分成二十类,为君道、臣述,建本、立节、贵德、复恩、政理、尊贤、正谏、敬慎、善说、奉使、权谋、至公、指武、谈丛、杂言、辨物、修文、反质。每篇前面几乎都有一段总说,介绍这一类的内容,然后排列故事,在故事后面往往加有编者的案语。每类内容又与当时现实颇相切合,主要讲有关国家兴亡,成败得失的道理。它同《新序》有所不同,是以编集诸子言行为主,所编的多半属于哲理格言,它纂集的同类故事,颇近于类书,富有小说味道。至于《新序》编选的却象《左传》、《史记》中的历史故事。该书有劝戒作用,要作为汉成帝振作有为、疏远外戚、减损女宠的御用专书。使一般人可以借此了解一些古代生活状况;同时还可以看到汉代具有小说雏形的散文体制。在文学的表现手法上,这部书也值得借鉴。如在写杞梁、华舟的英勇牺牲故事的结尾,作者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描写杞梁之妻听到丈夫以身捐躯的消息后,放声恸哭,“城为之阤(小崩),而隅(城墙角)为之崩”。这个故事对后代“孟姜女”的形成是有一定影响的。又如《指武》里“孔子北游东上农山”,写孔子和子路、子贡、颜渊等言志,原是从《论语·公冶长》取材,作者把原来极短的篇幅加以扩大;而且把记言,变成为人物情态和行动的描写,这就使得故事更多的具备了小说的因素,再如《丛谈》写成一则绝好的寓言故事。这部书主题突出,意有所讽,描写灵活多变,有些显然是民间口头创作,取材通俗,风格朴实,对后代小说和民间故事产生一定影响。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四部备要》、《丛书集成》本。

猜你喜欢

  • 妮古录

    四卷。明陈继儒(详见《邵康节外纪》条)撰。此书体例仿赵希鹄《洞天清录》和周密《云烟过眼录》而作。书首自序中称:“予寡嗜,顾性独嗜法书名画,及三代秦汉彝器瑗璧之属,以为极乐国在是。然得之于目而贮之心,每

  • 刊误

    二卷。唐李涪(生卒年不详)撰。关于李涪的生平事迹,史书记载极略。陆游《渭南集》有该书跋语,云:“王行瑜作乱,宗正卿李涪盛陈其忠必悔过,及行瑜传首京师,涪亦放死岭南”。《刊误》原书五十篇,今止存四十九篇

  • 性学举隅

    二卷。美国丁韪良(1827-1916)撰。丁韪良,字冠西,美国北长老会教士。1850年来华,1858年任美国首任驻华公使列卫廉的翻译。1869年经赫德推荐就任同文馆总教习直到1894年。1898年被聘

  • 弘文馆帖

    一卷。唐太宗敕勒王羲之法书一卷,取其第一帖中首二字“十七”为名,称《十七帖》。据张彦远《法书要录》载:《十七帖》长一丈二尺,有一百零七行,共九百四十三字。《十七帖》全贴共二十八则,多记蜀事,其中尤以赞

  • 明堂考

    三卷。清孙冯翼(生卒年不详)撰。孙冯翼,字凤埔,奉天承德县(今辽宁沈阳市)人。贵州巡抚孙日秉之子,以二品恩荫,援例为候选道。是书末题“嘉庆壬戌年九月十九日,承德孙冯翼凤卿氏校于白门中丞第之郑学斋”,知

  • 内方先生集

    十卷。明童承叙(约1521年前后在世)撰。承叙字子兰,一字汉臣。湖广沔阳人。后始祖自沔徙居内方山下,因号内方山人。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官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讲,国子监司业。集前有目录,卷一前半为

  • 说嵩

    三十二卷,清景日畛著。景日畛(约1662-1733),字东旸,号嵩崖,河南登封县人。康熙三十年(1691)进士,官高要县令、礼部侍郎、户部右侍郎、礼部尚书。书成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全书三十二卷

  • 昆山杂咏

    二十八卷。明俞允文(1513-1579)编。俞允文字仲蔚,初名允执,昆山(今属江苏)人,嘉靖中诸生。宋嘉定间,龚昱曾辑《昆山杂咏》三卷、续集一卷;至明,王纶又集近代诗歌百篇附益其后,已非旧本。俞允文继

  • 烟霞万古楼文集

    六卷。清王良士(生卒年未详。)撰。王良士原名昙,字仲瞿,号蠡舟,又号昭明阁外史,浙江嘉兴人。乾隆五十九年(1794)举人。良士少负狂名,言论举动,皆不与众人同。尝自言: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何能

  • 孙辑虞翻周易注

    十卷。辑佚书,吴虞翻撰,清孙堂辑,载于《汉魏二十一家易注》中。虞翻字仲翔,三国吴会稽(今属浙江)人,孙权时官至骑都尉,其事见于《三国志》吴志本传中。其所作《易》注,《隋书·经籍志》及《唐书·经籍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