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魏正始石经残字

魏正始石经残字

二卷(影印本)。民国十二年(1923)海宁陈乃乾影印,其旧本从罗振玉处借得。书首录王广庆《洛阳先后出土正始三体石经记》一文,历述三体石经先后出土的经过,颇为详备。次录王国维手札一份,论述石经《尚书》首二碑为品字式,第三碑以后为三行直下式。上卷著录《尚书》残石七块。其中《皋陶谟》残石第一石存“万四”二字,第二石存“言都帝予山木”六字。《多士》残石存字十一行,从“在今后”起,至“惟”字止。《君奭》残石十七行,从“周公曰”开始,至“监于兹”止。又有一块残石,存“小乌人或”五字。《君奭》《无逸》残石十六行,从“周公若曰”起,至“有殷嗣天灭畏”止。下卷著录《春秋》残石七块,其中庄公三十年残石一块,存“姬遇”二字。僖公,文公残石三十二行,从“戍刺之”起,至“秦师败”止。又有一块残石,存“冬月及娄齐草”六字。文公八年残石一块,存“趙敖”二字。文公九年残石十一行,从“夫”字起,至“十”字止。卷末有罗振玉的跋文,其文详校石经与今本文字的差异。按,魏石经自永嘉之乱后亡佚已久,其拓本流传也很少,所以世人多误以为熹平石刻。自从光绪乙未年(1896)《君奭》残石出土,王懿荣始定为正始石经,民国十一年(1922)续有所出。王国维根据这些残石比排碑图,而后正始三字石经重新为世人所知。其《君奭》《无逸》残石两面刻字,原碑行款完好无缺。今其石虽断,但未断时的拓本尚有流传。陈氏此编失收之。

猜你喜欢

  • 忠义集

    七卷。宋赵景良编。赵景良字秉善,南丰(今属江西)人。生卒年不详。本书成书前,南丰刘作补史十忠诗一卷,述及宋末李芾、赵卯发、文天祥、陆秀夫、江万里、密佑、李庭芝、陈文龙、张世杰、张珏之事。刘自撰序。后,

  • 儒志编

    一卷。宋王开祖(生卒年不详)撰。王开祖字景山,永嘉人。皇祐五年进士,试秘书省校书郎,既而退居郡城东山,设塾授徒。年仅三十二而卒。其著作也多湮没。是编乃其讲学之语,旧无刊本。据其原序,乃明王循守永嘉时,

  • 易经疑问

    十二卷。明姚舜牧(1543~?)撰。舜牧字虞佐,乌程(今浙江吴兴)人。万历元年(1573)举人,历任新兴、广昌二县知县。年过六十,撰《五经疑问》,八十以后,又重订《诗》、《礼》二经及此书,其《序》并载

  • 家礼增解

    十卷。朝鲜李宜朝编。李宜朝为李縡门人,生平及事迹未详。自朱子《家礼》问世,历代都有注家,然而能详明礼制因革、洞悉常礼与变礼、阐发《家礼》精髓的实不多。李宜朝之父曾辑古今礼制,分门类附于《家礼》各门之后

  • 春秋

    旧题孔丘(详见《周易》)撰。“春秋”一词,最早见于《国语》一书,是春秋时期各国国史之通名。《墨子·明鬼篇》亦提到“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据《左传》记韩宣

  • 古今名家韵学渊海大成

    见“韵学大成”。

  • 禹贡汇览

    四卷。清夏之芳撰。夏之芳字筠庄,江苏高邮人,雍正元年进士。《尚书》之中,历代学者研究最多的,就是《禹贡》了,除了各种注、疏以外,有专释,有兼释,各家的解释也都不尽相同。此书是以《尚书》的传说汇纂为主。

  • 物理小识

    十二卷。明方以智(1611-1671)撰。方以智,字密之,号鹿起,又号曼公,桐城(今属安徽)人,为明末四公子之一。崇祯十三年进士,官翰林院检讨。清兵入关以后,南走广西,桂王亡,出家为僧,改名大智,字无

  • 周易统略

    一卷。辑佚书,晋邹湛撰,清马国翰辑,载于《玉函山房辑佚书》中。邹湛字润甫,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县)人,官至少府。其事见于《晋书》本传。据《隋书·经籍志》,《周易统略》凡五卷。《新唐书》、《旧唐书》则作

  • 同文算指

    前编二卷,通编八卷。明利玛窦(详见《几何原本》)与李之藻(1565-1630)译。李之藻,字振之,又字我存,号凉庵,仁和(今杭州)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官至南京工部员外郎。曾从利玛窦学习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