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黄帝阴符经

黄帝阴符经

一卷。旧题黄帝(生卒年不详)撰。黄帝,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少典之子。传说炎帝扰乱各部落,黄帝受各部落拥戴,率领各部落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打败炎帝。后蚩尤扰乱,他又率领各部落在涿鹿(今属河北省)击杀蚩尤,从此他被各部落拥戴为部落联盟首领。传说黄帝时期有许多发明创造,如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数等,因而有许多经书也托名黄帝而作。现存托名黄帝撰著的经书有《黄帝阴符经》、《黄帝内经》、《黄帝宅经》等。《黄帝阴符经》,简称《阴符经》,又称《天机经》。“阴符”一词,始见于《战国策》,云苏秦“得太公阴符之谋”,《史记·苏秦传》也有记载。学者研究《阴符经》始于唐,世传有唐李筌和张果两种注本为最古。李筌注本经文三百字,分三章,至“我以时物文理哲”句止,张果注本经文四百余字,不分篇章。宋人研究《阴符经》,多依违于李、张二者之间,但采用四百余字本的为多。宋代及其以后学者,对《阴符经》作者及成书年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或以为战国时书,或谓出于晋代,或称北魏寇谦之所撰。宋代黄庭坚、朱熹认为是唐李筌所伪作。明代胡应麟则称《阴符经》一书非伪,是先秦古书,而托名于黄帝,是李筌之伪。余嘉锡作《四库提要辨证》,怀疑是晋人杜京产伪作。此书见载于明《道藏》,分三章录经文四百余字,无注。似于唐宋以后注本中摭取。经文要旨,阐述天地运行、阴阳变化与人事之间“相生相盗”的关系,认为圣人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掌握天人暗合之机,使行为动静合于天道,就会治国养生皆得其宜。历代学者虽对此书有诸多争论,而对其经文却极为推重,道学者尤甚,几乎与《老子》、《庄子》同列。历代为《阴符经》作注的学者也很多,仅宋代《通志·艺文略》就著录39家,明《道藏》也收入20家。各家之注,或以《阴符经》为兵家权谋之书,或称为道家之言,宋人又以内丹术释经,或以儒家性理之说解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未必合于经旨,但有助于后世对《阴符经》的研究和阐释,更利于对其经文的雠校。现存明《道藏》本。

猜你喜欢

  • 通俗常言疏证

    四卷。近人孙锦标撰。是书仿《恒言录》,疏证通俗常言,颇增收后起词语。卷首有1924年作者自序。有1925年南通孙氏石印本,日本《明清俗语辞书集成》第二辑收入。

  • 四书图考

    十三卷。清杜炳撰。杜炳字云岩,安徽太平(今安徽太平)人。是编盖仿江永《乡党图考》而广其义例,先配以图画,后证以纪载。郭承恩序称其“称名取类,巨细不遗,抉奥正伪,是非立判。”其天文图考如风雨云雷,应属于

  • 颜巷录

    一卷。清李衷灿(详见《拳拳录》)撰。是书成于衷灿罢官之后,因情绪低落,恬淡寡欲,所记多为在任时的言论、起居、行动。但也夹杂着鹿善继、孙奇逢二人的观点,认为儒能彻佛,佛能窥儒。

  • 韵府纪字

    一卷。清汪汲录。汲字葵田,海阳(今广东潮安)竹林人。尚著《事物原会》、《十三经纪字》、《字典纪字》、《词名集解》等多种。是编专门统计《佩文韵府》所收韵字数目,谓上平声十五韵凡二千二百七字、下平声十五韵

  • 丧服经传袁氏注

    一卷。晋袁准撰,清马国翰辑。准生卒年不详,字孝尼,陈郡阳夏(今河南省东部)人。官至给事中。袁瓌从祖,《晋书》把《准传》附在《瓌传》后面。袁准忠信公正,不耻下问,性恬退,著书十余万言,论治世之务,以儒学

  • 广弘明集

    三十卷。唐代僧人道宣(596-667)撰。道宣是法名,其俗姓钱。原籍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另有人认为他是丹徒(今属江苏)人,或长城(治所在今浙江省长兴)人。曾为长安西明寺上座,参与玄奘译场,负责文

  • 尹文子校本

    ①二卷。清严可均(1762-1843)撰。可均精于考据之学,曾著《说文长编》、《全唐文》、《铁桥漫稿》、《四录堂类集》、《孝经注》等。可均从《道藏》颠字四号录出《尹文子》,又据《群书治要》、《艺文类聚

  • 明延平忠节王始末

    四卷,卷首一卷。清汪镛钟撰。汪镛钟,生卒年不详,湖北黄冈人。清德宗光绪初年,朝廷特谥郑成功“忠节”,称其为延平忠节王,并令在台湾府城建立专祠,以示表彰。光绪三年(1877年),汪镛钟亲到台湾,瞻仰郑成

  • 律吕管见

    二卷。清江永撰。永善于易,亦精于音乐,所著《律吕管见》凡二卷,系经年思考所得。以伏羲先天卦画及节气纳音相通,以琴徽为本,证以他事,别有见解。其谓三分损益,隔八相生,非自然之法。黄钟之管,九寸,计其管中

  • 汇抄三馆字例

    六卷。此编为前清宣统朝国史、方略、会典三馆合纂官书,汇集国史馆《正字考》、方略馆《字例》,会典馆《字例》和《字体画一例》等书抄录而成。卷首有例言三则:一、国史馆《正字考》,本馆初校书时所据之本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