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齐诗遗说考

齐诗遗说考

四卷。清代陈乔枞撰。由于齐诗失传最早,对齐诗遗说的考证十分困难,常见捕风捉影、武断臆测。陈乔枞此书也难免此类问题。如本书《叙录》称,齐诗源流有班伯,这与《汉书叙传》所载“班伯受诗于师丹”是一致的。班彪虽为其从子,但据《叙传》记载,班彪“幼与从兄嗣共游学”,可见未师承班伯诗学,班固幼而丧父,更无师承,所以称班氏父子皆习齐诗,根据不足。《汉书》杂采传记,与毛诗不同之处,本不一定必为齐诗。再比如,根据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后汉陈元方亦传齐诗”,即认为陈元方即陈纪,并推论其父在太学从业,所学必为齐诗,由此认为荀爽、王烈、贾彪、李膺、韩融等人都学的是齐诗,过于武断。《后汉书·陈纪传》只记载陈纪遭“党锢”之祸,发奋著书数万言,号《陈子》,但并未提到研习齐诗之事。释文所述陈元方很可能是另一人。《邶风·谷风》“我躬不阅”一句,《礼记·表记》中将“我躬”写作“我今”,陈氏考证认为鲁、韩诗写作“我躬”,“我今”是齐诗异文,但新出土的汉石经中,此句用的正是“我今”,说明鲁诗本作“我今”,不能定为齐诗。本书现存《皇清经解续编》本。

猜你喜欢

  • 事物绀珠

    四十一卷。明黄一正(生卒年不详)编。黄一正字定父,扬州(今属江苏省)人。本书成于万历年间。《明史·艺文志》著录四十六卷。视其书目,自天文、地理至琐言、琐事,共四十六目,非四十六卷。书中所录的典故,割裂

  • 申子

    一卷。周申不害(约前385-前337)撰。清马国翰辑。申不害,战国时郑国人,曾任韩昭侯的相十五年,主张法治,重视“术”,强调加强君主专制。《史记·老子申韩列传》称有《申子》二篇,《汉书·艺文志》称六篇

  • 先秦韵读

    一卷。清江有诰撰。有诰生平见“音学十书”。有诰此书大例与《群经韵读》同,辑录韵字的古籍自《国语》以下二十四种,加之秦文共二十五种。其中《列子》、《家语》等乃魏晋人伪撰;《穆天子传》、《六韬》、《三略》

  • 埙篪音

    二卷。明虞淳熙、虞淳贞同撰。虞淳熙(约1598年前后在世),字长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卒年不详。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官至吏部稽勋司郎中。著有《孝经集灵》。虞淳贞字僧儒,为淳熙之弟。生卒年

  • 枕中秘

    无卷数。明卫泳(生卒年不详)编。卫永,字永叔,苏州(今地名同)人。其生平事迹不详。卫永与其弟皆有文名,时称“双珠”。王晫《今世说》中称:“吴门之有永叔兄弟,犹建安之有二丁、平原之有二陆,时人号称双珠。

  • 花语山房诗文小钞

    一卷。附《三重赋》一卷。《燕京赋》一卷。清顾成天(约1722年前后在世)撰。顾成天,字良哉,号小厓,上海(一作娄县)人,生卒年均不详。应试为诸生、举人、进士,授编修。是集乃雍正中(1730-1731)

  • 颜巷录

    一卷。清李衷灿(详见《拳拳录》)撰。是书成于衷灿罢官之后,因情绪低落,恬淡寡欲,所记多为在任时的言论、起居、行动。但也夹杂着鹿善继、孙奇逢二人的观点,认为儒能彻佛,佛能窥儒。

  • 孔子集语

    三卷。南宋薛据(生卒年不详)编。薛据字叔容,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官至浙东常平提举。林德旸《霁山集·二薛先生文集序》称“薛氏世学盖三百年,玉成公学于慈湖杨敬仲,刊华据实,犹程门绪余,以弓冶授其子叔容。

  • 蜀碧

    四卷。清彭遵泗撰。彭遵泗,字磬泉,丹陵(今属四川)人。乾隆二年(1737)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生卒年不详。本书记载明崇祯元年(1628)至清康熙二年(1663)三十余年间,四川农民起义和地方豪强武装

  • 根味斋诗集

    二十卷。清徐志莘(约1711年前后在世)撰。志莘,字任可,一字商农。德清(今浙江德清)人。官顺天府通判。本编有《超庭集》二卷、《壮图集》三卷、《小草集》三卷、《弃担集》七卷、《超乾集》三卷、《老傅集》